关注传统节气文化,丰富四季节语课程内涵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注传统节气文化,丰富四季节语课程内涵 作者:陈宏英 来源:《新教育(中旬)》 2020年第10期 江苏省盐城市聚亨路小学 陈宏英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以“四季节语”课程为依托,以小见大,丰富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意识,在活动基础上建构课程,以活动带动课程发展,以课程回应活动成果,形成典型课例,对于学生的发展、老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节气文化;语文;课程;内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对于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同时,以“四季节语”课程为依托,以小见大,丰富课堂结构,提升课堂意识,在活动基础上建构课程,以活动带动课程发展,以课程回应活动成果,形成典型课例,对于学生的发展、老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一、搭建活动,借助春分巧立意参与四季节语 学生对于实践活动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喜欢,他们愿意将自己的思维和身心都浸润在鲜活而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活动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毫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感受,生硬而机械地捕捉任务,而是需要从学生的认识实际出发,搭建多维的活动平台,积极参与到四季节语的活动。 比如“春分”是一年24个传统节气中较早的节气。教师在设置和组织综合性实践活动时,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积极创设鲜活的情境,围绕“春分简介”“春分习俗”“春分俗语”和“春分诗词”展开。比如活动之一:指尖上的“春分”,孩子们用自己的画面在蛋壳上描摹、绘画,将眼中所看到的、心中所想到的春天展现出来;活动之二:春分竖蛋我能行。这是春分节气的独特习俗,在鸡蛋壳上用画笔写上“春分”二字,并努力将鸡蛋竖蛋在桌面上,孩子们不断尝试、不断努力,在实践过程中见证成长,感受奇迹的内在魅力;活动之三:自古以来,我国一直都有“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在教师的点拨和引领下,孩子们亲自动手实践,为家人准备了春分饭菜。他们嫣然一副大厨的模样,用自己的活动展现了参与实践活动,让四季节语的活动意识真正浸润在学生的认知意识之中。 二、汲取内化,借助芒种多渠道理解四季节语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观察自然、联系耕种所形成的智慧体现。因此,无论是哪一种节气,其实都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因此,在推动我校“四季节语”课程中,教师要从内容汲取的视角,借助多种方式拉近学生与节气文化之间的距离,借助知识走进生活实践,在汲取和内化中真正感知“四季节语”的文化内涵。 以芒种这一节气为例,对于当下的小学生来说,芒种的概念已经相对陌生,教师就可以相机拓展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芒种”,并结合其特点,相机介绍芒种的小知识。事实上,芒种是一个很典型的农耕性节气,与农民播种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这一节气,如果不能与农业生活进行连接,不能以生活实践的方式进行体悟,仅仅就是让学生故步自封在教室中,就意味着学生完全不会真正地理解芒种。因此,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周末时间,走出家园,走进自然,感受芒种时节独特的春分节奏。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比如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画笔描绘农忙时的实景图,学生用画笔将自己走进农村、走进田野观察所得,真正融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的学生诵读与芒种相关的诗词再合适不过了。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且吟且唱,感受了庆祝传统节日带来的愉悦。 三、倾吐表达,借助冬至立体化外显四季节语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实践活动就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性过程,不仅是学生向内吸收和汲取的过程,同时教师也需要搭建外显的实践平台。正是因为如此,课堂教学就应该真正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唤醒学生自身储备的状态,让学生经历了吸收和外显的过程中提升实践性能力。 以“冬至”这个节气为例,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首先,是“大眼看冬至”,了解冬至节的来历和节气设置的用意,了解与冬至节相关的“九九消寒图”;其次,开展了“画笔绘冬至”的活动,孩子们纷纷从冬至节的起源、天气、习俗、诗词等不同的角度,将自己所了解的冬至文化,通过画笔的方式呈现出来;其次,开展了“巧手暖冬至”和“文字述冬至”的活动,将实践与文字进行巧妙地融合,真正加强了学生对冬至节的整体性感知。在这样一系列的实践性活动中,学生不仅对“冬至”节气的了解,同时也引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感知体验,借助端午立体化浸润四季节语 教师要着力开挖每一个节气中的文化因子,并依托这样的文化因子将学生的实践活动推向文化性层面,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性素养地不断发展。以“端午”节为例,教师从端午节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入手,让学生以真实化、体验化的方式介入到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中来。我们围绕着端午节设置“四季节语”的活动时,设置了以下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比如“端午包粽救屈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练习包粽子,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将这一活动与屈原联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了解到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投进汨罗江,给江水中的鱼儿吃;其次,诵读与端午节相关的古典诗歌。因为端午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教师可以拓展与端午相关的诗词,引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开诵读,并在诵读之后将想对屈原说的话进行表达,开辟学生言语表达的平台;可以组织学生举行描写屈原的诗词诵读比赛,将自己的感受撰写在介绍端午的小报上。 整个过程,学生始终都沉浸在鲜活的活动体验下,教师从课程的角度,在体验内容和感知形式的设置上,都紧扣端午的文化元素,借助端午的节日文化,丰富了四季节语的课程内容。 四季节语的课程着眼于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对节气习俗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孩子们一面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激发了内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信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f6b0f70a2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