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源头活水何处来 纵观众多语文教育家的成长轨迹,我们都不难发现,教研写作,尤其是教育随笔的写作,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育随笔的源头活水,从何而来呢?教育随笔离不开对学生的研究和思考,因此教育随笔最鲜活的素材,当从学生中来。 作者: 吴红蕾 来源:《师资建设》 2013年第5期 文/重庆市木洞中学 吴红蕾 一、从学生的“精神后花园”来孩子的思想状态,校园的逸闻趣事,班级的奇人异士,我们教育教学的得与失,在学生的随笔本、作文本中都会有最真实的呈现。学生的随笔本和作文本,是学生的精神后花园,是我们抵达孩子心灵的幽径,更是我们研究学生、教育随笔写作的最朴素最鲜活的素材。因此,我们不妨在批阅随笔和作文时,有的放矢地收集和记录那些让我们心动的文字,使之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 著名特级教师王君就很注重从学生的随笔和作文本中发现写作的素材。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是我的孩子成就了我。”对此,我深有感触。我清楚地记得,有三个孩子在不同的时间,在随笔本上写下同一行字:“我真讨厌你。”一个是认为我上讲台时为了树立威信,“眼神严厉,凛然不可侵犯”;一个是认为我“总喜欢在同学们回答完问题后,一律叫好,太不负责任”;一个是认为我“总害怕大家没学懂,讲得太仔细了”。这三则随笔,让我在冷汗涔涔、面红耳赤中完成了对自己的一次次反思。在教育随笔《我讨厌你,老师》中,我认识到,“在孩子们透明的呼喊中,我才学会了一位语文教师素养中最核心的部分:温和、民主、公正、智慧,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个人格挺拔、精神明亮的语文教师终生要做的功课!” 二、从学生的“温暖故事”中来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们常常会遇到许多温暖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源于他们给老师的电话、短信、书信,也可能是源于跟老师QQ聊天、博客跟帖里,甚至是日常交往中的细枝末节。 上届高三,一个男孩在自己生日前,为老师们挖了一小袋蒲公英。这件事触发了我对教师收礼物的思考:在盛行送教师红包、消费卡等礼物的今天,这个男孩的蒲公英无疑是世间最珍贵的礼物。由此我写下了《送蒲里夹了一封信,里面装上了两百块钱。梅梅将钱还给了我,她说:“我怕自己习惯了别人的给予,而放弃了自我。请老师成全。”我把这件事写了《成全一颗高贵的心》。这也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在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时,更注重精神鼓励。 三、从学生的“主要矛盾”来90后,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自私、浮躁、不爱阅读等。有在语文课上嘲笑口吃的同学;有在答完题后哄笑等。我以此为素材,写下了《让书香变成心香》,并引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需要教师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并把这些现象变成教育随笔写作的“源头活水”。 四、从特立独行的学生中来在教学生涯中,我们会遇到不少特立独行的学生。他可能是让我们焦头烂额的“浑小子”,也可能是跟我们斗智斗勇的“龙斗士”,还可能是独领风骚的“带头大哥”。在与他们的交锋中,教师该怎样做才能应对自如,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这也是我们教育随笔写作的典型素材。我在教育随笔中写下了《蹲下身来,聆听源自心灵的歌唱》、《在你的心上,种一枚清凉的月亮》、《18分的故事》等。 语文教育来自生活,而最重要的阵地是课堂。因此,除了研究学生,我还会在课后花些时间,反思课堂的精彩处,意外处,甚至是失误处,这些都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1.从课堂的“精彩”处来 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随笔,会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精彩做法,用叙事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做,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也能让读者分享到自己的经验。在教《离骚》时,针对学生不耐心译读课文的现状,我设计了“赠送经典名句”环节:送一句话给自己,作为QQ说说;送两句话给好友,不言放弃;送三句话给敬慕的人。结果,这节课上,最不爱上文言文的学生都行动了起来,他们朗读得有滋有味,言说得入情入理。这个环节也被我记录了下来,写成了《拿什么拯救你,文言文课堂》。除此之外,我还开设读报课、新闻课甚至是影视课等,这些都成了积累教育随笔素材的有效方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0c9194084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