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填词没了灵感?不怕,让王昌龄来告诉你怎么做

时间:2023-04-02 03:38: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写诗填词没了灵感?不怕,让王昌龄来告诉你怎么做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着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想必很多爱好写诗填词的朋友都遇到这种情况:无论你怎么抓耳挠腮,搜肠刮肚,就是写不出一个字来。造成这种状况,无外乎两种原因,第一种是积累的不够,这不是本文要说的话题,第二种是找不到感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没有灵感。

那么在写作实践中,如何能自觉地去扑捉灵感呢?古人在这方面



也有比较全面的阐述和经验。唐代着名诗人王昌龄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在他的《诗格》中有很具体的经验总结:

诗有三格:一曰生思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在这里,诗人实际上指出了激活灵感的三条途径,也就是所谓的“生思三法”。


第一种方法是写不出时不硬写,可暂且先放一下,让神思得到休息,养精蓄锐,在偶然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明代胡应鳞《诗薮》杂编卷四载有一诗坛掌故:南唐先主李弁一日夜半听人撞钟,命人把撞钟人抓来,一问原来是他写了三句诗,第四句却一直未得,这天忽然得句,兴奋异常,半夜跃起撞钟,使全城人皆惊。李弁是后主李煜的祖父,也好诗文,遂命僧人诵之,曰:“徐徐出东海,渐渐上云衢。此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写的是《月》诗,李弁喜,遂释之。这正是偶然得句的例子。

第二种方法是在写诗时,吟诵前人的名作佳句或相关题目之诗,以引发灵感。这是一种“启发式”运思。谢榛《四溟诗话》卷四也说:“或造语弗就,勿令疲其神思,且阅书醒心,忽然有得,意随笔生,而兴不可竭,人乎神化,殊非思虑所及。”据说古代诗人作诗前大都要诵读诗书。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开篇几句,就是受到隋炀帝杨广的同题诗句的感发而成的。杨广《春江花月夜》的开头云:“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随月去,潮水带星来。”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开头正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此粗看似是化用前人诗句,然而作为诗之开篇语,则是极有可能受到杨广诗的感发所致。

第三种引发诗人灵感的方法叫“取思”。即是诗人以积极的创作心态,从大自然和社会人生中获取诗思的感发。通过心入于境,思与境偕,从而触目兴怀。这就是我国最传统的感发理论。比如,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云:“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这里又有两层意思,一是当文思枯涩之时,应充分调动自身的积累,人心游万仞,让纷繁的物象激活思绪;二是浏览外界物象来获得诗思。例如明代的谢榛就以为写诗不必先立意:“诗有不立意造句,以兴为主,温然成篇,此诗人之入化也。”这一获取灵感的方法是寓目有兴即书,有佳句后再使之成篇。谢榛曾对远山忽作《对西山》诗云:“好山俱在目,楼上坐移时。碧树已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13220f1a2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