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 倾听幼竹拔节声——利用智慧课堂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与实践 摘要:国学中传世经典名篇,以其丰富的语言、独特的声韵和节律、深邃的思想、真切的家国情怀,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承载着民族的精魂。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智慧课堂云服务平台,根据智慧课堂智能化的特点,将国学经典融入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知人论世,优化诵读;体验国学经典诵读的音乐美、意境美;再现情境,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探究传统文化,开拓学生视野,提升文学素养。从而形成以诵读经典为载体、以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为目标的国学经典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智慧课堂 国学经典 诵读 千百年来,国学经典已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国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从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到唐诗宋词,到元散曲,再到明清的小说,经典篇章凝聚着深邃的思想,蕴含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国学经典丰富的语言、独特的声韵和节律、深邃的思想、真切的家国情怀,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承载着民族的精魂。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在今天,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的历史时刻,在校园内开展国学诵读研究,引导学生探究国学经典,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命内涵,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美好、阳光的精神家园。 诵读是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产品的语言艺术,是对文字的再创作活动,它把文学作品,经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加工,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并且,朗诵既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又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手段。 在传统的国学经典教学中,我们为了帮助学生增强对文本的理解,经常在梳理文本的过程中,会借助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素质。 借助科技力量,我国教育信息化得以快速发展,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要将现代元素融入到教学中。2018年,人民日报刊发文章《中国未来教育发展趋势浅析》,文中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更加广泛”作为教育未来发展的首要趋势。 智慧课堂是利用信息化教学的一个全新阵地,它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增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核心技术。智慧课堂给师生提供智慧学习环境的新式课堂,它具有全覆盖、智能化、交互式和集成式等特点。 如何更好地利用智慧课堂这一平台,有效地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学习,让国学经典的学习通过诵读的方式,取得更好的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利用智慧课堂云服务平台,知人论世,优化诵读 在智慧课堂环境下,可以充分利用“课上课下”的云服务平台,帮助学生知人论世,扫清阅读障碍。如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以尝试让学生利用大数据的方式,在课下通过云服务收集辛弃疾的相关信息。作此篇时,辛弃疾已年近五十,此时的词人壮志难酬、闲居信州,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首先了解稼轩万千感慨的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样在学习文本前先做到知人论世。 接着在学习文本时,教师可以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诵读方式将学生带入情境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英雄豪气、壮志凌云,让人振奋;“可怜白发生”的岁月流逝、壮士暮年,令人唏嘘。教师通过诵读,带领学生走进那个“旌旗猎猎冲大漠,画角声声凌穹苍”的战斗画卷,用声音感染每一个学生。 之后让学生利用交互式平台,有感情地诵读作品,并将作品命名、标注、上传,同学们可以通过平台欣赏学习他人的作品,实现与老师的线上、线下互动,从而保证教学的高效实施和智慧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利用智慧课堂智能化特点,体验国学经典诵读的音乐美、意境美 古代诗词是国学经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讲究合辙押韵、对仗工整,节奏则或舒缓、或急促、或激扬。在传统的诗文教学中,教师会带领学生对文本做详细具体的解读,初始学生遇见优美诗词,兴致较高,但时间一长,兴味索然。因为诗词作品的学习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文本的记忆、基本情感的把握等表层的学习,而应该由老师引领学生互动投入,走进作者的情感空间。 在智慧课堂中,我们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给学生创设真实情境,帮助学生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走入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诗人在《春江花月夜》中将春、江、花、月、夜共同构建出最令人动容的美景良辰,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伴着悠扬的古琵琶曲《二泉映月》,走进精美画面中,吟诵出诗中的情、诗中的趣、诗中的理,将景、情、韵融为一体,构筑出令人向往的奇妙境界。 三、利用智慧课堂大数据,再现情境,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但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在国学经典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凭借教师的课堂口头讲授,或者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意象的想象,就希望达到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鲜活的意境,体悟文本深层次的内涵的目的,似乎并不容易做到。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丰富,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核心技术,在课堂上增添图片、音乐、文字等有效信息,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文字内容,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合理的联想、想象,在具体情境中诵读国学经典,强化诵读能力,提升语文学习素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平面白板的技术,将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皓月悬空、山泉清洌的画卷逐步展示,伴随着《高山流水》的古筝曲,引导学生较快地步入诗歌的优美意境,体味作者蕴含于诗中的真挚感情。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对安静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追求,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四、利用智慧课堂环境,探究传统文化,开拓学生视野,提升文学素养 在国学经典学习中,通过系统分析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直到宋明清的优秀作品,我们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与主干,本质是探究人的问题。 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修身成德思想,对于提升人的素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不同历史时期薪火相传、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修身成德思想,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其核心分别是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礼敬谦和。 对于知识面较窄、文言文基础较弱的中学生而言,学习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确实会存在较大困难。在《诗经》、《礼记》、《周易》、《论语》等经典名篇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将这些包含着丰富人文知识与思想内涵的作品,按生活礼仪、日常行为习惯、哲学宗教、文学史学、伦理道德等专题分类,鼓励学生动手,整编经典小册子,在课堂学习中,利用智慧课堂的交互式和集成式的特点,集中展示,并交流互动。 “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发挥智慧课堂的技术优势,探寻经典诵读的有效模式,将国学经典有效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相信我们定会收获课改的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贺彩 朗诵水平等级考试纲要.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8。 [2]高金霞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大数据、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分析.知网,2019。 [3]林崇德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1b5b7d9df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