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减灾论文 城市规划与防震减灾 城市规划与防震减灾 摘要 地震是城市灾害之首,其破坏性大,损失不可估量,这就要求我们从城市规划中采取防震减灾的措施有效地避免和减少地震带给我们的伤害。本文阐述了防震减灾的一些手段,并且强调了城市防灾公园在防震减灾中的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地震 城市规划 防震减灾 防灾公园 建设部1997年公布的《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技术政策纲要》中认定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质破坏为现代城市主要灾害源。其中,地震是最主要的灾害,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而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海啸。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物资交流中断、经济生活失调、失业、家庭破碎、饥荒、疾病蔓延、治安混乱等,还可能造成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另外,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 我国所面临的地震灾害环境十分严峻。全国位于地震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城市占城市总数的45%。主要分布在华南北部、中南地区、东北地区。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7.8级地震,仅23秒钟,唐山被夷成废墟,90%以上的的民用建筑倒塌和受到严重破坏,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人民币以上。同时引发了一系列次生灾害,如开平化工厂出现液氨泄漏,天津7家化工厂发生毒气污染,开滦煤矿8个矿井被涌水淹没。地震罹难场面惨烈到极点,为世界罕见。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里氏8.0级地震, 69197人遇难,374176人受伤,失踪18209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四川最严重,占到总损失的91.3%,甘肃占到总损失的5.8%,陕西占总损失的2.9%。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同时,国际上地震灾害也很严重。1906年,美国旧金山8.3级地震,多处发生火灾和爆炸,大火烧了3天3夜,整个城市几乎被烧光。1960年,智利南部8.5级地震,震后几分钟,海啸冲向海岸,沿海建筑及工程设施荡然无存,而且海啸还波及太平洋彼岸的日本,使日本沿海建筑损失严重。1964年,日本7.5级地震,砂土液化、地基失效,导致很多房屋和桥梁倾斜、下沉、倒塌。2003年,伊朗巴姆6. 8地震造成5万多人死亡。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大海啸,造成近30多万人死亡。2005年,巴基斯坦7级地震,死亡5万多人。 可见地震的危害性之大、之广,我们怎样来避免或者减小这样的危害呢?地震的成因尚无准确定论,又不可有效预测,更难以避免地震的发生。所以我们要找出城市地震灾害的原因,采取一些防震抗震的措施。导致城市地震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规划不合理是重要的原因。如城市人口密度过高、工矿企业过于集中、高楼林立、密度过大,没有人员疏散躲避的空旷场地等。那么我们就需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采取合理有效的规划措施,从城市规划中避免危险性的产生。 在旧城区的建设中,由于历史原因,旧城区的建筑密度高,旧房数量多,基础设施陈旧,道路狭窄,生活空间及绿地少,人口集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因此,旧城区是实施防震、防灾的重点区域,应当进行全面的防治、改造。首先,应根据震害预测结果,以改造、防治为主,调整布局、维护、加固、改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例如从重大到磁器口沿途的建筑,大多是70年代以前修建的,建筑质量差,环境恶劣。以前虽然经过外立面的改造,但没有加固措施,政府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现在正在拆迁重建,不仅对城市界面进行了良好整治,最重要的是有效减小了灾害的危害性。 其次,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及建筑密度、拓宽道路、疏竣交通。保证城市生命线系统的良好运行,应根据各子系统可能存在的隐患加以改造、更新,保障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贮存易燃、易爆、放射物质的库区,应严格实施防灾要求和安全管理制度,认真监视、检查、防范。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地方或水库、水坝等工程应专门检查、鉴定,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例如,根据土地设防区划,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分区,各分区应合理分布文化、教育、医疗、消防、运动、娱乐,避免人口和建筑分布过于集中。利用公园、广场、空地兼顾避难场所的建设。 其中,应急避难场所是防灾措施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是为那些生活在建筑物可能遭受震害而危及生命的居民,提供避开地震风险的安全地方。城市防灾公园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防灾公园, 具有一般城市公园的浏览、休闲、体育锻炼功能,并赋予了备的防灾功能。是重大灾害发生时,为了保障市民的生产财产、强化大城市防灾结构而建设的起避难疏散场所作用的城市公园或绿地。它不仅可以作各类避难疏散场所,还能自成防灾系统,发挥综合性的防灾作用。唐山大地震时,数万名市民在凤凰山公园、大城山公园、人民公园等公园绿地搭建窝棚或简易房作为紧急避难疏散场所和固定避难疏散场所。在这次地震中,北京市仅中山公园、天坛公园和陶然亭公园就涌入17.4万避难。可见,城市防灾公园在抗灾救灾中的重大作用。这就要求城市规划中重视对防灾公园的规划。防灾公园规划应注意以下问题: 1.防灾公园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可供市民避难的绿地或自由空间,用作市民避难区域。起固定避难疏散场所作用的防灾公园,面积应大于1公顷(最好在10公顷以上)。 2.防灾公园必须具有确保避难人员人身安全的基本条件。因此要求防灾公园要避开可能进一步致灾的地震发展断层、岩溶塌陷区、矿山采空区和场地容易发生严重液化的地区以及次生灾害源。与周边环境之间设防火隔离带,各避难栖身场所之间设防火通道和消防通道。 3. 防灾公园必须及时开启防灾公园的指挥系统和通信系统, 并在防灾公园内安装监控装置和广播设施。 4. 防灾公园必须配备医疗、救护设施。 提高城市防灾公园的防震减灾功能是当务之急,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完善公园的一系列体系,保持其良好运作。 地震,我们不可能避免它的发生。我们能做的是尽量远离它,尽量减小地震发生后带给我们的伤害;我们能做的是从合理规划城市的角度,避免和减轻灾害的发生 。我们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规划区域内的每一条生命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 黄龙生,黄勇. 防震减灾的若干问题.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 李柳林. 城市防灾公园抗震减灾功能浅析. 四川林业科技 3. 刘本玉,叶燎原,苏经宇.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研究与展望. 世界地震工程 4. 李三练. 城市规划建设与防震减灾. 城市减灾 5. 金磊. 城市规划与防灾减灾. 中国城市经济 6. 谢应霞. 城市规划与城市防灾减灾. 城市规划通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2f6bbadd1f34693daef3e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