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时间:2022-12-21 23:23: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洋节”情结

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 一方面,当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动议要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改到24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另一方面,国人中却有相当一部分摩登的、前卫的、新潮的新新人类,在赶西洋人的时髦,纷纷过起了洋节!面对这些光怪陆离、异彩纷呈的社会众生相,一些有识之士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西方人是否也像我们一样崇拜中国节日?

带着这些问题,我利用寒假半个月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资料,到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到社会上走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士,现将主要观点整理报告如下:

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么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受了西方文化理念影响的人们在欢天喜地的过着各式洋节的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也过得热闹非凡。由此可见,中国人多一些畅快抒发心情的洋节有什么不好呢?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走近圣诞节、情人节的同时,也学会了在母亲节、父亲节给老人献上一份祝福了吗?谁说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相辅相成、多元文化共存的综合体呢?

二、 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 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论名篇《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综其两端,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尽管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对这些节日做出什么硬性规定。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三、 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团圆节日,人们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走亲访友,互致祝福,回顾过去,展望来年,老老少少,团团圆圆,全家幸福,和谐美满,该是多么愉快的节日呀!清明节,我们可以踏青、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寄托我们对已逝亲人的哀思;端午节,是专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这一天,我们可以划龙舟、吃粽子、……一举两得,何乐不为?中秋节是继春节之后的又一个举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可以再一次全家团圆在花前月下,赏菊花,吃月饼,品美酒,话别离,孝敬长辈,关爱晚辈,其乐融融,喜不自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所以,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的炎黄子孙都必须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迷失自我,是中华传统美德和悠久民族文化着两朵奇葩并蒂开放,香飘世界! =================================================

大学生过“洋节”,到底为哪般?


父亲节,母亲节,光棍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等,学校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洋节”的热潮,大家都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几乎没有兴趣。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其一,中国传统节日最大卖点似乎是以吃为主,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春节还是吃,生猛海鲜,海味山珍。过去生活水平不高,大家都盼着过节能吃好的,穿好的。可现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虽然对学校餐厅的饭菜抱怨不少,但是菜式还是五花八门,样样俱全的。因此,有天天过年的感觉。可是生活当中,工作节奏加快,学习压力增大,交际压力增大,大家特别希望能在过节时,放松平常绷得太紧的神经、宣泄心中压抑太久的情绪,就想找个机会大家聚一聚,玩一玩,乐一乐。“洋节”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大家的这种需求,因此越来越被人们青睐。

其二,年轻人有激情,有活力,渴望新鲜的东西,渴望刺激的东西,“洋节”在学校里过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光棍节,大家凑到一块,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还有的男光棍请女光棍吃饭,唱KTV,或者到避风塘,去聊上一晚上,参加派对舞会,寻找生命中的另一半,让人觉得新鲜中带有刺激。万圣节,大家给自己戴上可爱的面具,做自己平时也许不敢做的事,说自己平时也许不敢说的话,吃可口的南瓜饼。

其三,有些洋节,过起来很有人情味。在父亲节,母亲节时,给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送上最温馨的祝福,最真挚的感情。给母亲买一条围巾,买一束可人的康乃馨;给父亲买一个精美的打火机,给家里买一块精致的桌布……礼轻情义重。

也许,大学生过洋节并不是坏事,但关键是大家不要只顾着过洋节,而忘了我们传统的节日,我们应该增加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文化氛围。

================================================= 如何看待“过洋节”

中国人自90年代以来,突然对过洋节很感兴趣,国外的情人节、愚人节、风情节、感恩节、母亲节等等,年年十分红火,而对本国的传统节日如寒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却反倒渐渐冷淡。“洋节”盛行,土节“遇冷”这是什么原因过洋节究竟好不好在媒体上众说纷纭.各抒已见,笔者在此略作分析,综述如下:

当今“洋节”盛行有其必然因素:其一,我国改革开放后,外国的文化渗入其中,各国互相交融。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其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外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工作,遇上节日庆贺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其三,媒体和商业的炒作,促使过“洋节”不断升温,在其后面主要是巨大的商业利润;其四,我国人民的生活开始富裕,追求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这也是必然的;其五,许多年轻人、大学生追求时尚、赶时髦.趁外国节日来临,热闹娱乐一下,而且国外节日讲求人性化,比较轻松浪漫,注重情调,比如情人节送玫瑰、圣涎节过平安夜.易受年轻人喜爱接受。

而我国传统节日,由于一般都有教育意义,形式单调,有的还带有封建色彩,同时又不被官方重视,由此种种原因,造成了“洋节热土节冷”的局面。

其实,中国人体验一下外国人的节日,领略一下异国文化,这没有什么不好,国外不是也有过中国节的?对端午节、泼水节也很感兴趣。因此,大可不必说过洋节是崇洋媚外,背宗忘祖,在节日温馨过后,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

不过还是要提醒国人,凡事有个度,过分渲染、过分炒作,真正搞成洋节的天下,那就变味了,要记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永恒的真理。圣诞节将要来临之际,国内10位博士生联名呼吁民众慎对圣诞,来自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

书,号召慎对圣诞节。他们认为”圣诞狂欢”是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性丧失后,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

十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

近日,这个名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的倡议书,出现在各大网站的醒目位置,文章第一句话就是“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自称“民间学者”的起草者、哲学博士王达山在文章中认为,国内每逢圣诞节,商场、饭店、宾馆摆放“圣诞树”,员工们戴“小红帽”,学校里“圣诞舞会”的海报占据了抢眼的位置;人们相逢互祝“圣诞快乐”等,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

因此,博士们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文章还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法律框架允许的范围内,重新审视和合理规范在商场、媒体、学校等部门和行业日渐流行的“圣诞狂潮”。

“孔子”被指为“圣诞老人”

作为倡议书的发起人之一,武汉大学哲学2005届中国哲学专业的博士生陈乔见说,自己在网络上看到,今年928日孔子诞辰时,在浙江衢州“南孔庙”,一名老师带领小学生们在孔子像前参拜孔子时,竟有小学生指着白须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41bab5354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