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2

时间:2023-02-07 09:34: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思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摘要:思乡是一个中国人的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无论男女,家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们不老的情结。正是这样的情结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重要的创作题材,并以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显现。

关键词:思乡;游子;家;乡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

这首诗可谓妇孺皆知。中国人从孩提时代起就会背诵它,孩子虽不解思乡之苦,但优美的音韵让人朗朗上口,无意识之中就背下来了。长大后,背起书包,离开家,才渐渐品尝到想家的滋味。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秋月分外光明,又特别清冷。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这里的故乡与家的概念有着等同之处。故乡吸引人的地方不就是因为那里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自己的亲人以及熟悉的一切吗?那里有家,有温暖,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都有让自己放松、休息,无所顾忌的地方,也是人类心灵的寄托,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正因为有了家的概念,才促使许多人为了家及家人的生活而离开家,去拼命、去努力,于是就有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受。每当这样的时刻,盼团圆的心理在滋长,“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那么强烈地渴望着归去,在外的艰辛,到家后的舒适,构成鲜明地对比,谁不想家?谁不恋家?

中国人的家的概念又与西方不同,老外讲到家往往只代表着夫妻及他们的孩子;而中国人的家可以包含着爷爷、奶奶、夫妻、及其儿女,它不仅是纯粹物种的延续,还承担着抚育儿女,赡养老人责任,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使得人类的新陈代谢不像动物界那么的残酷,它蕴涵了作为有意识的人类的文明与温馨,所以很多中国人向往“四世同堂”,因而才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得再远,每个人都想回到家乡,血缘联系着他们的子孙。有的地方到今天还修订族谱,自己来自哪里?子孙迁往哪里?一一记载,代代相传,寻根、寻源在中国人心中可谓根深蒂固。



游子思乡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将要远行,慈母连夜一针一线地缝制着儿子的衣服,那针脚又细又密,缝得结结实实。每一针每一线都缝进了

母亲对儿子的牵挂,缝进了母亲那宽厚、无私的爱。爱同样传递给儿子,儿子的心里铭记着母亲,这种养育之恩如何才报答得尽?游子带着浓浓的母爱走天涯,心里总是暖烘烘的。想家乡,想家,想亲人,还不如直接地说是想母亲所给予的温馨的回忆。

‘比在家庭的怀抱里觉得更好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像这样的地方,当然是没有的,法国的这一句古歌,实在是把人情世态道尽了。 (郁达夫的《还乡后记》

‚当微雨潇潇之夜,你若身眠古驿,看看萧条的四壁,看看一点欲尽的寒灯,倘不想起家庭的人,这人便是没有心肠者,任它草堆也好,破窑也好,你儿时放摇篮的地方,便是你死后最好的葬身之所呀!我们在客中卧病的时候,每每要想及家乡,就是这事的明证。(郁达夫的《还乡后记》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草窝”“草堆”“破窑”那有什么关系?只要曾经在那里生,那里长,那里就是你永生的回忆,到死都会念着它。郁达夫一生为求知,为救国四处漂泊;每一次离开家后,虽然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塑造了理想,可思乡的滋味,使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去嘉兴、杭州上学, “家里非得供一次祖宗,虔诚祷告一番不可,意思是要祖宗在天之灵,一路上去保护着他们的子孙。而邻里亲戚,也都来送行我,吃过夜饭,大家手提着灯笼,排成一字,沿江送到夜航船停泊的埠头,齐叫着‘顺风!顺风!’才各回去。”他内心满载着亲人们的祝福,满载着他们的希望离家„„

古话曰: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是自然规律,也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树高千丈,枝繁叶茂,根

在底下不断地吸收养分和水分,保证它们的生长。秋天一来,树叶离开枝头,飘落地面,沤制肥料供给树根,如此循环往复。海外华侨退休养老时,常常想起过去,怀念故乡,有的人趁着尚能走动的身体,回家乡看看,看看儿时的伙伴,看看故乡的

1


山山水水,似乎要把一切装进大脑,来细细地回味人生;有的人要求儿女把他的骨灰送回故乡,葬在祖先的身旁。传说:狐死首丘。人说,狐狸是美丽的精灵,死的时候还想念生它的方向,昭示了念旧的情结。比它更为聪明的人类有着更丰富的情感,更想死后让灵魂有个家。

征人望乡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深闺万里愁。

这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刻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更吹羌笛关山月”写了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无那深闺万里愁”把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通过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征人思归又不得归,人生的无奈与苦楚尽在诗中。历代统治者为了拓边、守边,使得无数的征人翘首望乡,甚至终老,从青丝守到了白头,回家时,见不到双亲,出现在眼前的只是:房子里鸡鸣兔窜,处处长满了杂草。

于是有诗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征人归乡不得,大好的青春年华挥洒在荒漠的边陲,享受不到正常的人伦之乐,只好借酒浇愁,麻痹自己,忘掉一切。战争是一场灾难,战争毁灭了一切,战争使得人无家可归,即使有家也归不得。像杜甫的“三吏”“三别”记载了“安史之乱”期间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多少人被迫离乡背井。《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人们被迫离家,家也离弃了他们。“国破山何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中家书是多么金贵啊!因为从家书可以得知家人的消息,表明亲人还活着;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诗人对家人的眷念之情。



女子想家

读《红楼梦》书,看《红楼梦》电视剧,有个情节总让读者、观众感伤不已,那就是:探春出嫁,一大家子人站在海边高处,每个人心里抑郁万分。探春远嫁,何时才能见面;贾府的一个个女子走了,最伤心的是贾宝玉。

‚忽然听见袭人和宝钗那里讲究探春出嫁之事,宝玉听了,啊呀的一声,哭倒在炕上。唬得宝钗袭人都来扶起说:‘怎么了?’宝玉早哭的说不出来,定了一回子神,说到:‘这日子过不得了!我姊妹们都一个一个的散了!林妹妹是成了仙去了。大姐姐呢已经死了,这也罢了,没天天在一块。二姐姐呢,碰着了一个混帐不堪的东西。

三妹妹又要远嫁总不得见的了。史妹妹又不知要到那里去。……‛

探春坐着海船渐渐地消失于天的尽头, 一曲“奴去也,损残年,告爹娘,莫牵念„„”,忧郁、凄凉的旋律萦绕在每一个人的耳际,骨肉分离惨烈撕扯着爹娘的心肝。那旋律里蕴涵着探春对未来生活的茫然。封建社会女子的命运犹如猫狗四处流落,运气好,遇见个好男人,一生能幸福地生活;不幸如迎春碰着“混帐东西”,日日以泪洗面,遭遇拳打脚踢,浑身没有一块完好的肉,嫁去才一年多,带着不尽的人世辛酸含恨而去了。

中国民间有女子哭嫁的习俗。据说早先出嫁女要哭三天三夜,母亲也陪着哭,女子哭声中包含着感谢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请父母原谅将来不能在跟前尽孝,更包含着对未来家庭生活的恐惧,离开眼前熟悉的环境,父母的疼爱,去跟一个没见过面的男人生活一辈子,此时对父母的依恋、不舍,自然促使她痛哭不已。《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与刘兰芝恩爱无比,却被婆婆活活拆散,刘兰芝容貌美丽,多才多艺,聪明、勤劳、能干,悉心侍奉着公婆,但婆婆看着不顺眼,“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就要求儿子把这媳妇休了。孝字当头的社会里,软弱的焦仲卿屈从于母亲的威压,夫妻无奈分离,女子只得回娘家。可见丈夫、公婆都是女子命运的主宰,他们能否容纳、包容女子,也构筑了女子往后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女子思家往往是因为不如意的生活而引发的。

昭君出塞,远嫁匈奴。蔡文姬在动乱中被掠到匈奴。这两个历史上有名的女子远离故土,无时不想念着故乡,前者创作的琵琶曲,后者的《胡笳十八拍》虽带有北方民族曲调的风格,但丝丝缕缕乐音中都倾诉了思乡之苦,融入了汉民族文化的精髓。据说,昭君墓朝着南方,向着她的故乡。蔡文姬后来虽被曹操赎回,但又陷入母子分离的痛苦之中。





2


乡愁

余光中的《乡愁》诉说着被“一湾浅浅的海峡”隔绝了几十年来台湾与大陆的亲情,那“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割断了母子、夫妻、亲人、同胞的联系;然而血缘的联系是割断不了的。历史留给海峡两岸人民的痛苦何时才能消失?香港作家黄河浪所诉说的思乡之苦虽已经解决,但若去细细品味他作品中的乡思之情,依旧能勾起海外侨胞思乡的情丝,生共鸣。他用榕树叶卷成的哨笛,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它勾起作者对故乡的回忆:

‚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小溪、鹅卵石、鸭子、石桥、石碑、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童年的岁月……‛《故乡的榕树》

乡愁是一种怀旧心态,是对自己人生过程的回顾,是美的积淀。它包含着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对故乡的深沉的爱,对那些经过时间长河淘洗后,所留下的美好记忆,它作为精神食粮伴你走进新的人生旅程。

冰心在留学美国的途中写了《乡愁》诗,“我们都是小孩子,偶然在海舟上遇见了。谈笑的资料穷了之后,索然的对坐,无言的各起了乡愁。„„我的朋友!前途只闪烁着不定的星光,后顾却望见了飘扬的爱帜。为着故乡,我们原只是小孩子!不能作壮语,不忍作壮语,也不肯作壮语了!”一群留学的孩子,在思索着为什么而去国离家,只为着国家与民族,当然他们还小,他们的能力还有限。作者意识到仅仅说一些豪言壮语是没有用的,此刻的乡愁中融进了对个人与民族命运的思索。



翻开中国近代史,中华民族的灾难与痛苦,外国列强的侵略,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百姓的生活朝不保夕,这一系列激起了多少爱国人士为之赴汤蹈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留给妻子的遗书《与妻书》,信中洋溢着林觉民对妻子和家庭深深的爱,表达了他“为天下谋永福”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慷慨激情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

懂得爱家的人,他更懂得爱国。没有国哪来的家?当时的中国“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如何安得下幸福的家?许多家庭分崩离析,林觉民作出了选择:为了国家而牺牲自己的小家。他的行为如何不令后人敬仰。周恩来的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传达出老一辈革命家救国救民的满腔热血。

正因为有无数爱国爱家的人,中国才得以走过黑暗,迎来黎明,实现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天下人老有所养,幼有所抚,家人团聚,安居乐业。这是多少年来中国人所苦苦追求的,永不老去的乡土情结。 【参考文献】

1〕林非.冰心名作欣赏[M]. 吉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1. 2〕曹雪芹, .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林非.朱自清名作欣赏[M]. 吉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1. 4〕张梦阳.郁达夫散文选集[M]. 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5〕赵祖谟等.中国当代文学概观[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6〕余冠英.诗经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fc4adf8941ea76e58fa0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