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艺术 第十四章 中华美学精神 从四个层面来看中华美学精神 从四个方面看中华美学精神 从美的本体层面来谈 从社会生活中美的层面来谈 从自然美的层面来谈 从人的精神境界来谈 引导人们重视精神生活,要有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 美不能离开心灵的创造 美不能离开观赏者,美是发现,是照亮,是创造,是生成。“彰”就是生成。 我们可以说,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创造的。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 唐代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美学的纲领性的命题; 1.“造化”即生生不息的万物一体的世界,亦即中国美学说的“自然”; 2.“心源”是说“心”为照亮万法之源。这个“心”,是非实体性的、生动活泼的“心”; 3.它是“造化”与“心源”在存在论意义上的合一(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统一)。 宗白华,一切美得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得。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用写实的手法,表现真是的人和真实的生活。 清明上河图显示出中国人乐观、平和的心态,寄寓着中国人的审美情怀。 普通老百姓的审美世界 古代茶馆映射出历史的变迁,每天上演着老百姓的酸甜苦辣的喜剧和悲剧。 茶馆是当时一个浓缩小社会。 茶馆映射了历史的变迁,演出老百姓的酸甜苦辣的生活 中国古人的审美追求 中国古人不仅重视视觉的审美和听觉的审美,而且也重视嗅觉的审美、味觉的审美、肤觉的审美,他们的美感世界往往是多种感觉器官的美感的交会生发 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这种氛围—方面引发生理性的快感,另一方面也引发精神性的愉悦,优雅是一种极致的审美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是一个生命世界,人们观赏大自然,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人和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应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生就是仁 生就是善 书画中的生态美 所谓“各适其天”,就是万物都能够按照它们的自然本性获得生存 中国画家画的花鸟虫鱼都是活泼泼的,生意盎然的。 文学中的生态美 A:“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显出花鸟树木与人一体的美感; B:《聊斋志异》中的意象世界,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它的美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C:“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写出了天地万物各适其天、各得其所的祈求; D:“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体现了儒家的大仁爱观; E:“高秋总馈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 充溢着对自然界的感恩之情。 “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体现了儒家的大仁爱观; 洛阳牡丹的来历原来是来自聊斋呀。 追求人生的神圣价值 艺术经典引导青少年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去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 一个人读的书、欣赏的艺术构成一种精神—文化环境,它会很深地影响一个人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 文化传承离不开经典,人类的文明发展离不开经典; 一个人如果远离经典,老是读三四流的作品,老是看低俗的演出,老是听低俗的音乐,就会让那些东西把自己框住,自己的情趣、格调、眼光、追求等等也会慢慢降低; 大学应具有很浓的文化氛围、学术氛围、艺术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热爱经典,亲近经典,学习经典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非常重视人自身的教化和塑造,也就是要使人不断从动物的状态中提升出来 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美育对德育、 智育、 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469ca39aeaad1f347933f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