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宋城墙 各位游客,你们好!现在我要带大家参观游览的是端州宋城墙。说到城墙想必大家都想到了清朝紫禁城那高高的城墙了,没错,就是类似这样的建筑,但是作为肇庆“宋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它又有着不同的迷人故事和厚厚的文化积淀,想知道吗?我会一一告诉大家的。 宋城墙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宋城路南侧,南临西江,建于宋政和三年,虽然历代时有修葺,但古城墙的位置与周长始终不变,保留了广东唯一的,全国极少见的主体与城周都基本完整的宋代砖城墙。 在宋代以前,肇庆是没有城墙的,。1041年,广西有个叫侬智高的壮族首领起兵反宋,1052年他沿西江挥师连续攻陷 ,封,康等州府后直逼端州,端州太守丁宝臣因无城可守仓皇而逃,后来,朝廷派狄青平定了这场叛乱。因为这一次的教训,江柬之在宋皇 三年,修建了一座土城,依山靠水,坐北朝南,背靠将军岭,面向西江河,另外再用城墙将州衙,县属以及南面部分的溪塘围起来,并在城西建道教寺观,开始了官廨与道寺观为主的府城建设。当时的土城也叫“子城”,其规模“仅容廨宇”,主要目的是守护府衙。 大家可能迷惑了,明明说的是土城,为什么我们眼前看到的却是砖城呢?那是因为在宋政和三年,有个知州叫郑郭义,他经过了设计后,改土城为砖城,整座城有四个门,分别是宋崇,镇南,端溪,和朝天,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北门朝天门了,这块匾就是明朝的李遂所写。整座城墙建有护城河,水门,吊桥,瓮城,城楼,敌楼,敌台,角楼,点将台,马道,垛口,女儿墙,以及飞钩,叉竿,漆木,擂石撞车等一系列防御设施,形成了一座完整的防御体系和作战指挥中心。 我们现在所站的地方是城墙的角台,也就是与墙身连为一体的墩台,分布在城墙的四个角上,每个角台都建有角楼一座。角楼的朝向与大墙呈135°角,高度介于城楼与敌楼之间,利于防守。 往前走我们来到的是敌台,它是附在城墙中间向外突出的墩台,环城每隔50~100米就有一座,一共28座。因为敌台的形体修长如马面,故又陈马面,马面的设计消除了战场的死角,提高了作战能力,城墙内侧这条用来登上敌台的斜道自然就是马道了。 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的是点将台,它位于城墙北面西段的最高点披云楼处,古代的将领就是在此训练士卒的。在此登高望远,古城的新貌尽收眼底。 肇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在历史上,古城墙防水患多于防敌,所以从明朝开始,便将河堤与城墙相连,以后多次发生水患,城内的百姓都安然无恙,可见城墙的设计起到了防洪御敌的作用。 民国年间,冷兵器时代结束,城墙不但失去了防守的可能,而且占地面积广大,阻碍交通,于是有了拆城的提议。 当时的肇庆修理城壕公所总理梁赞,曾两度上书李济深,以“城墙一拆,田园店墓,顿成泽国”申述城墙在防洪和文物保护方面的重要性,力陈拆墙之弊,后来经过议定,保住了城墙。可惜城墙上的城门楼、角楼、雉堞、瓮城全部被拆毁,用来填塞城门和护城河以便利交通,城墙除披云楼段外全部拆低了约七市尺。 1982年5月,经过测量后,测出城墙的周长是2801.2米;披云楼附近城墙高出地面约10米,南城墙高出城内地面6.5米;东城墙长403.4米,宽8.47至9.14米;西城墙长376.9米,宽度16.1至18米;南城墙长992.3米,宽8至10米;北城墙长1028.6米,宽度8至11米。城墙两边为砖墙(中间填土),厚 0.6—1.2米。城墙外围有28个突出的城垛。 据考证,城墙体上有宋、元、明、清、民国历代的青砖,甚至保留了整段宋砖砌造的城墙,宋代青砖规格为:360×180×60(毫米)。砖有九种不同的规格,是历史上多次修葺的证据,堪称“砖的博物馆”。城墙除了开通人民中路时在南段留下一个缺口外,基本上保存完整的一周,并且在2002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好了,剩下的时间大家就亲自来研究这座古城吧。祝你们有新的发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4aa421c3a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