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

时间:2022-03-25 01:02: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培养文学感悟能力。 2、理清文章线索。

3、分析掌握文章中丰富的修辞运用手法。 教学过程:

课前延伸 1、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线索。

课内探究

第一课时

一、学。

1、激趣激发,导入课文。

学生说出三到五个风景名胜之处,并能用俗语谚语或民间传说简略介绍:如“自古华山一条路”;“桂林山水甲天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西湖与白娘子……

广东鼎湖山,绝顶有湖,因名顶湖,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遂易名为鼎湖。(黄帝曾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 。) 2、预习检查 3、课文朗读

(1)、默读全文,要求:想想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听得最为真切? 移步换景,按地点的转移和时间的先后来安排写作顺序 山脚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山顶庆云寺 (2)、学生任选一段,教师范读

(3)、学生选段朗读:一二三四八,任选一段,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4)、指定学生朗读一段(两人次) 二、导。

1、课内探究,课文讨论。

(1)、找出三个景点处描写泉声的语句

寒翠桥:泉声如童稚笑语,泉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 补山亭:泉影越不可寻,泉声越发悦耳;

庆云寺:深夜听泉,层次分明,如同一曲交响乐; (2)、讨论课后练习三(1-3)




a、“此中精神”指人到补山亭,泉声让鼎湖山变得年轻,让人变得心灵纯净,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这幅对联正抓住了此点,一语双关,让人不觉颔首称妙:“已无尘半点”,既是指鼎湖山补山亭处空气清新沁人心肺,又是指泉声悦耳令人心静脱俗,忘了尘世俗务。正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般。

b、开放性回答题:泉影不可寻,则少了许多视觉上的纷纷扰扰,静心倾听,泉声自然悦耳得多。佛家坐禅讲究瞑思,正是此理。 c、“高贵之处”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第二课时

2、精讲点拨。

什么时候人的听觉最灵敏感觉最细腻?应是深夜听水声时。这个水声,可以是“雨打芭蕉叶”,细听“巴山夜雨涨秋池”;可以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倾听“青草池塘处处蛙”;也可以是坐着夜航船,听着一路的桨声,聊着一路的闲话。可惜,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这些传统的东西古老的享受早已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

让我们借谢大光的笔,来感受一下入夜时分,万籁俱寂,在古刹客房中倾听泉声的美妙之处吧。 1)、课文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后三段。

指定两人次朗读后三段“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 师生共同朗读“那柔曼如提琴者……各自发出不同的声响”。 快速背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 2)、课文理解

完成配套练习-巩固拓展题五。

评讲课堂训练 三、练。

1.涵咏积累。

当堂背诵课文精彩片段。

2.重点检测。学生完成课堂重点检测。

3.反馈矫正。学生板演练习,互改互评,教者反馈讲评。

课后提升

1.完成作业。完成《课本配套练习》巩固拓展练习。

2.反馈评价。教者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反馈矫正。








《鼎湖山听泉》学案

课前预习题

1、生字词注音

古刹 磅礴 雄浑 万籁俱寂 一泓 楹联 怅惘 2、解释词义

拾级: 逐步登阶

盎然: (充满活力的样子) 迥然: 形容差得很远) 浑然: (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万籁俱寂: (一点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寂静 3、 文章体裁: (游记) 课堂思考题

1、课本探究练习三

2、《课本配套练习》巩固拓展题五 课后提升

《课本配套练习》巩固拓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517308b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