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兰亭集序》中的生命悲慨 作者:陈湘 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1年第08期 《兰亭集序》是一篇形质兼美的文章。书圣王羲之在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山阴之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 文章开篇用简洁的文字概叙时间地点及聚会的缘由“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俢禊事也。”然后点出了集会人员“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寥寥数笔,把当时的风云人物囊括其中,有东山再起的谢安,有名士孙绰,有和尚支遁。济济一堂,光彩夺目,山明水秀,人杰地灵。 那一日,天清气朗,惠风和畅,他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兼具,人生至此,夫复何求?正所谓乐极生悲,王羲之的妙笔陡然一转,发出了震烁古今的人生悲慨: 一是老之将至 人与人在交往中很快便会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幽静的室内和朋友畅谈人生理想,有的人纵情山水放浪形骸。虽然动静不同,但是当他们遇见如此的盛会都会感到一时自得,心满意足,却不知道,年华正在弹指一挥间悄然隐去。年老体弱,白发苍颜。容颜枯槁,身体衰微。 孔子曾经说过,“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真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但是面对如此的人生极乐,王羲之怎么不想永远年轻,永远留住这人生的盛筵?但是快乐总是短暂的,忧患却是永存的。美人迟暮,烈士暮年,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呀!莎士比亚曾经感叹:“迁延蹉跎,来日无多,二十丽姝,请来吻我,衰草枯杨,青春易过。”古今中外对于年华流逝、老之将至的恐惧和感叹是一致的。 二是情随事迁 人具有劣根性,朝三暮四,见异思迁,得到时不知道珍惜,失去后追悔莫及。易卜生曾经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得到时的踌躇满志和失去后的垂头丧气。盛宴如此美好,但这幻象转瞬即逝,美好怎能永留人间,所以此时越高兴,日后越觉凄凉。丰子恺有幅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如水”,形象地概括了繁华褪尽后的悲凉景象。人最珍视的是亲情友情爱情,但是,都说友谊地久天长,但它会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淡漠;都说爱情海枯石烂,但是它最好的结局——婚姻,却被说成爱情的坟墓;都说亲情绵延不绝,但是常常悲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从前印度有个国王,挚爱的王后香消玉殒,他悲痛难当,立志要为她建造世界上最美的坟墓。他自己精心布置选材设计,渐渐地迷上了建筑,成为一个鉴赏品位极高的艺术家,最后陵墓落成,他左看右看总觉得有个地方布置得不够完美,最后他命令把王后的棺木挪出了陵园。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三是死生亦大矣 死生是人生大事,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生活的时代人们崇尚玄学,认为“一死生,齐彭殇”就是把生和死等同起来,认为长寿和短寿是一样的。王羲之否定了这种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生死观——“死生亦大矣”“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他想长寿,就服食仙丹,但事与愿违,未及花甲就撒手人寰。 弗洛伊德认为,人出生的目的就是死亡。生的形式多种多样,死的形式也有很多种。最普遍的就是寿终正寝——出生,成长,衰老,死亡,还有意外身亡,天灾人祸,无法预知,无法规避;再有悲观厌世,自行了断,令人扼腕;还有一种壮烈的就是舍生取义,为国捐躯。你具有怎样的生死观呢? 《兰亭集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其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内容更是抒发了人类亘古的悲伤,引发后人无尽的感叹。在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对他所抒发的情感不能理解,因为他们还没有经历过世事、体味过悲凉,所以笔者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格言哲理来形象地解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王羲之说:“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千古同心,千古同恨,感谢王羲之留给我们的千古美文。 [作者通联:黑龙江青冈六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53463a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