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生死观”解析 《兰亭集序》“生死观”解析 引导语:《兰亭集序》中的“生死观”是什么,下面这篇是相关的解析,欢迎大家学习。 一、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二、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一修禊之“乐”集会盛况永和九年,岁在()丑,暮春之初,会于()山阴之兰亭,修()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映带左右,引以为流() 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前两段总叙了兰亭集会盛况,第2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品读1、2自然段看看作者为何而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段共六句话,四美俱全,五美齐臻,足可乐也。 如此心境之下,王羲之又怎会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呢? 二死生之“痛” 朗读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思绪和心境的变迁?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抱负志趣,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各人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各不相同,但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很自得,快乐而满足,竟不觉得衰老将要到来;等到他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随着产生了。从前感兴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陈迹了,还不能不因此而引起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归于尽。古人说:“死和生是一件大事啊。”这怎么不叫人悲痛万分呢?提示:俯仰一世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生死亦大矣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史铁生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所以不必急于求成。”v我们要健康而快乐地活着。 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要设法增加它的密度。v那么作者的情感又如何由“痛”而转“悲”了呢?齐读课文第四段。v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悲什么? 一悲古人生死感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4c1d20f5a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