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宋词中“捣衣”意象的渊源与变化

时间:2022-08-17 23:11: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述宋词中捣衣意象的渊源与变化

作者:李雪姣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3

摘要:捣衣诗发展到宋代,除了内容上已经基本没有宫怨主题,而多表现思妇思念征夫,更重要的是捣练演化成了一种词调,而且在情感上,思妇凄苦的思念也开始有所淡化,出现了独特的表现。

关键词:宋词 捣衣 渊源 变化

在古代诗词中,捣衣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意象,如《谢朓杂诗十二首》之《秋夜》: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北窗轻幔垂,西户月光入。何知白露下,坐视前阶湿。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心中之焦急与捣衣之声交织,清晰地展现出一幅思念远方夫君之图。从时间上来讲,的行为通常发生在秋夜,因为冬日将至,妇人便会在灯下为远方的丈夫缝制寒衣。从内在寓意上讲,捣衣诗的内涵也不断发展变化着,从最初班婕妤《捣素赋》表现宫怨,发展到表达思妇怀念征夫,到表达对征战不满。总体上说,捣衣意象的运用,真实而形象地表现了社会、尤其是征战现象。还体现了经济民俗发展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文学本身发展的表现。 捣衣究竟为何意?可以从作为科学技术上的捣衣和作为具有审美性意象的捣衣两个层面理解。从科学技术上讲,捣衣衣服缝制前的一种特殊劳作②。它不是简单的洗衣行为,也不是洗衣过程中的捶衣动作,而是因为布料的缘故,需要捣制使之柔软耐磨,由此形成了特定的制衣行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乃服·布衣》中说:

凡布缕紧则坚,缓则脆。碾石取江北性冷质腻者,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为衣敝浣,犹尚寒砧捣声,其义亦犹是也。③

从其作为具有审美性的意象层面讲,即作为特定意象表达闺怨思夫主题,如白居易《闻夜砧》:

谁家思妇秋捣帛?月苦风凄砧杵悲。八月九日正长夜,千声万声无了时。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④

本来只是一种制衣行为,但在思妇捣制寒衣的过程中,她们会不自觉地想起远方的丈夫,挂念他们的寒暖。从作为一种风俗来讲,捣衣诗产生的时间还是很早的,其源头最早可追溯至《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九月秋至,家家户户准备寒衣,于是出现了千户万户的捣衣声。而作为文学意象上的捣衣,目前则普遍认为汉代班婕妤所作的《捣素赋》为最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5606cb5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