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及其运用论文 叶圣陶先生的写作教学思想博大精深,语文新课改的诸多理念与之一脉相承,可是,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有些教师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将其洗劫一空,其改革“革”断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致使改革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而让学生无所适从。如何运用叶圣陶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指导写作教学呢? 一、以读促写。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孪生兄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足见阅读与写作的亲密关系。阅读材料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这是作者表达主题的需要,也是作者独运的匠心。“以读促写”的做法,让学生明白阅读材料为自己的写作提供了细节描写的生动范例,学生会带着写作的目的去阅读,从而敏锐地发现文本的妙处,这种阅读是动态的、功利的、主动的,而不再是毫无目的的泛泛的一般领悟,这必然会促进阅读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写作收获。 比如,我在教学生学习细节描写时是这样“以读促写”的。先让学生一起朗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的一段文字——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木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然后讲解:这段文字用“扫开、支起、撒、系、牵、拉、罩”等 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了捕鸟的过程,属于细节描写。托尔斯泰曾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传神的细节描写,能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学生在阅读感受与听讲后自然会萌发写作的欲望。 二、“下水”指导。 叶圣陶先生在《“教师下水”》为题的文章中指出:“语文教师教学生,要是自己经常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教师“下水”,形成了一种理想的写作环境。从教师自己这一面来说,增强了指导的权威性,而从对学生的影响这一面来说,则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榜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舞,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这样的写作指导,可说是最积极主动而又切实有力的指导。只有教师自己下水作文,才能真正了解作文的思维过程,进而理解学生写作中的困难,体验到学生不愿写作甚至逃避写作的自然心理,这样,教师就会以自己的体验、心得去指导学生,不是仅仅以学生作文的评判者去工作,而是能够根据学生写作心理进行的教学,必是最能增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教学。 比如,我在教学生学习细节描写时是这样“下水”指导的:“这几天,全县语文优质课竞赛在我校举行,昨天早上,老师和大家一起听了一位参赛老师的课,我对这位参赛老师讲课前的情态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并把观察所得写出来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反复地读一读,然后把老师的所谓佳作评价评价。” 参赛老师一拐一瘸地走上讲台,左手里的课本在讲桌上轻轻地一放,整个身子的重心就立刻落在左腿上,右腿悬空,个儿就蹭地一下长高了许多。他习惯地用右手的中指把鼻梁上的眼镜往上一推,眉头一皱,眼睛环视同学,嘴角左右翕动一下,便开口讲课了。 学生读后做了这样的评价:短文不但用了“走”、“放”、“推”、“皱”、“环视”、“翕动”等一系列动词,还用了“一拐一瘸地”、“轻轻地”、“立刻”、“习惯地”这些词,把参赛老师描写得准确生动。 三、独立写作。 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有了作家的指路,有了老师的范例,学生就有了模仿的参照,这样,学生就自然能够独立作文了。例如,我的学生写出了这样的作文。 夜,很深了。我一觉醒来,母亲还在灰暗的灯下给我缝补衣裳。穿针——引线,穿针——引线。母亲的眼睛贴着衣服,她惟恐针线不够细密。突然,母亲的头一点,眉一皱,嘴一咧,手一颤。原来,细针刺破了母亲的手指。母亲放下针线,捏住被刺破的手指,一会儿又放开手看看,血止住了,母亲又穿针——引线,穿针——引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60563711a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