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与近—《湖畔女郎》的空间解读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远与近—《湖畔女郎》的空间解读 作者:孙然颖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 孙然颖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摘要:弗里曼和伊莎贝拉是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湖畔女郎》中的两个人物,他们在环境感知、传统信仰和身份建构方面存在着迥然不同的差异,本文用查特曼的叙述视角概念分析两个人物,从而看出,他们在视角方面的不同产生于距离观察对象的远与近的空间差异。 关键词:马拉默德;《湖畔女郎》;视角;空间差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 )06-0147-02 在叙述视角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的混淆,热奈特首次澄清了“谁看见”和“谁叙述”之间的差异,声称基调(mood)和声音(voice)是两个彼此独立的问题。热奈特提出“聚焦”的概念,并将聚焦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可见,热奈特从视角感知者和叙述层的关系出发,即视角感知者处于故事内与故事外的区分而将聚焦分为三类。但视角并非单纯的“看”,即感知的问题,也涉及到和反映出视角感知者的情感立场。在《叙事虚构作品》中,里蒙一凯南探讨了视角在感知、心理和意识形态层面的作用。与里蒙一凯南对于视角的分析相类似,查特曼从视角隐藏的含义出发进行探讨,查特曼对视角的分类是感知视角(percep-tual point of view)、概念视角(conceptual point of view)和利益视角(interest point of view)。感知视角是字面的(literal,通过眼睛感知),概念视角是比喻的(figurative,通过某人的世界观、思想、概念体系、人生观等)、利益视角是转换的(trans-fererred,从某人的利益出发:一般利益、好处、福利、健康)I3l。 一、浪漫与现实的环境感知 从弗里曼的感知视角来看,黛尔·东戈岛是理想的浪漫之地。马乔列湖中有四座岛屿,弗里曼先去了其中的两座,他认为那两个岛屿充满着人工雕琢出来的痕迹,就像舞台布景,缺乏天然之美,女房东向他推荐黛尔·东戈岛。一天傍晚之时,弗里曼租了一条船抵达小岛。暮色的掩映下的小岛呈现出异常的美景。 “这里林木葱密,群莺乱飞。……正当他沉思时,突然感到水边花园有动静,就好像园中的雕像复活了一般,弗里曼很快就意识到是一个女人站在大理石矮墙的这一侧,也正在向湖上望着。他自然是看不清她的面庞的,但可以感受到她很年轻,她的白色衣裙在微风中抖动着”。 这是弗里曼第一次到达小岛,他感知到的是浪漫的环境空间,有树木、鸟虫、雕塑,还有花园中的白衣女子,场景美轮美奂。弗里曼对小岛不甚了解,把它想象成符合自己愿望的地方,包括对白衣女子的幻想方面。 随着弗里曼进一步了解,小岛逐渐呈现出现实的模样。弗里曼第二次去小岛观光时,惊讶而失望地看到很多店铺,出售些华而不实的小玩意儿。在靠近小岛的湖上,他看到一个瘦高的男孩,穿着泳裤在筏子上晒太阳,不甚雅观。参观小岛的游客必须跟在导游身后,那个导游却让人感到不快,胡子拉碴,发音不准,举止夸张,手里总挥舞着手杖,后来通过白衣女子伊莎贝拉之口得知,男孩是她的弟弟导游是她的父亲。观察的距离拉近了,弗里曼视角下的小岛变化了,由最初的完美到此刻掺杂了一些不雅因素。 小岛彻底变成现实之地是在弗里曼接受伊莎贝拉的邀请,第三次去小岛的时候。伊莎贝拉对小岛了如指掌,她的感知视角使弗里曼得以知晓真实的面貌。伊莎贝拉带他参观拿破仑住过的屋子,告诉他拿破仑没有在此岛上住过,而是在贝拉岛上住过。伊莎贝拉带他参观画廊大厅,告诉他这里名家的画多数是赝品,贫穷逼迫着人们伪造出这个充满自然之美,富有艺术气息的世界。伊莎贝拉让他明白,小岛是美丽而贫穷,现实又虚伪的世界。远观与近看的感知视角造成迥异的两个世界,弗里曼觉得一时难以接受。 二、摒弃与接受的传统信仰 “‘视角’并非单纯的感知问题,因为感知往往能体现出特定的情感、立场和认知程度”。从弗里曼的概念视角来看,犹太人的过去是苦难的历史,犹太民族的传统信仰是强加在他身上的束缚,他想要逃离过去,成为一个没有过去和历史的人。他曾想到,“一个人的过去,完全可以说,只是一种过去,它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了”。尽管这是他在为自己的撒谎行为找理由,却可以明确地反映出他对待传统信仰的态度。为了得到伊莎贝拉的爱,他甚至曾经考虑过更名换姓,离开纽约,带她去一个新的地方,“比如,旧金山之类的城市。到那里,没人知道,也不会有人知道他的从前”。然而,对犹太人来说,接受苦难和犹太信仰不仅体现出犹太人作为上帝选民的特殊性,也是犹太民族得以生存的希望所在。“在马拉默德看来,世俗的犹太人想保留犹太人身份的确定性的统一基础,就是以坚韧的毅力去承受‘苦难’和遵守犹太人的律法”嗍。弗里曼拒绝接受传统信仰,从而无法获得道德上的完善。 伊莎贝拉是个与传统信仰休戚相关的人物,这与伊莎贝拉身体上遭受的伤害密切相关。伊莎贝拉幼小之时,在德国法西斯的集中营被德国纳粹在身上烙下许多编码数字。法国思想家福柯认为,身体是历史的铭刻物,身体是权力机制对人进行规训与惩罚的起点。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写道:“肉体也直接卷入某种政治领域;权力关系直接控制它,干预它,给它打上标记,训练它,折磨它,强迫它完成某些任务、表现某些形式和发出某些信号”|91。犹太民族在历史上客居他乡,受尽贬斥,甚至遭受身体上的迫害。可以说,伊莎贝拉的身体成为犹太民族被蹂躏的标志,成为二战中犹太民族被屠杀的惨痛记忆的见证。伊莎贝拉切身体会到犹太民族的苦难历史,使她产生了不同于弗里曼的概念视角,“我不能嫁给你,我是犹太人。我的过去对我很有意义。我十分珍视我以往所受到的苦难”。苦难使伊莎贝拉拥有了近观的视角,敏锐地洞察一切,获得道德上的完善。同时,苦难使伊莎贝拉继承传统信仰,顽强地生活。“受苦使人物在道德上得到净化,受苦成为人类的需要。有了痛苦,人们才能大彻大悟,大知大觉,洞悉人生,惜己爱人”。 伊莎贝拉带弗里曼去蒙塔罗山,站在山顶欣赏时,伊莎贝拉问弗里曼,“那些山峰,那七个,看上去是不是像七扦枝大烛台”?伊莎贝拉接受传统信仰,看到周围的一切,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与犹太教有关的事物,似乎犹太传统是和她的生命相连的,她向弗里曼解释着犹太教的知识,仿佛在给她自己和弗里曼进行着传统信仰的洗礼。弗里曼附和着,似乎不太懂,直到此刻为止,弗里曼丝毫未曾怀疑伊莎贝拉是犹太人,甚至猜想伊莎贝拉可能是从书上看到这些犹太教的象征物。弗里曼用模糊的远离视角来看待传统信仰,产生的是摒弃排斥的情绪,而伊莎贝拉近距离地体验并接受苦难,得到的是由衷的依恋之情。 三、虚假与真实的身份建构 弗里曼是个被美国社会同化的人。尽管美国社会也存在种族压迫和歧视,但主流信条是平等开放的,与犹太人历史上曾经寄居过的其他地方相比,美国社会不仅免于屠杀的恐惧,环境也宽松地多。“和其他欧洲移民族群一样,犹太人逐渐对它产生归属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两个十年,美国社会动得越来越快,越来越接近它所追求的开放社会时,情况就更是如此了”。在与伊莎贝拉交往中,弗里曼从自己的利益视角出发,千方百计地掩盖他的真实身份,建构自由人的身份。初次见面,伊莎贝拉认真地审视过弗里曼之后问,“你大概是个犹太人吧”弗里曼心里吃惊,但毫不犹豫地否认了,他维持着虚假身份直到最后一次见面,伊莎贝拉再次问他,“你是犹太人吧”?弗里曼害怕在最后时刻失去她,坚持硬着头皮否认了。 弗里曼不仅建构起自己的虚假身份,还将幻想投射在伊莎贝拉身上,将她想象成意大利贵族,“她那面庞轮廓分明,皮肤的颜色较重,是典型的意大利的脸型,它集中了历史各时期的美于一身,成了这一民族和这种文明的美的代表”,伊莎贝拉第一次问他是否是犹太人之后,弗里曼曾想,“在他们几乎没互通姓名之前就问他是不是犹太人,这样的问题怎么从这样美丽的嘴里说出”可见弗里曼对自己的种族持鄙夷态度,对外表高贵的伊莎贝拉问出这样的问题感到不可理解。当伊莎贝拉说她是伊莎贝拉·黛尔·东戈时,弗里曼满意地相信了。当伊莎贝拉后来坦承她是看房人时,弗里曼却感到心里隐隐作痛。 从伊莎贝拉的利益视角来看,她希望恋人弗里曼是个犹太人,初次见面伊莎贝拉就探问,她试着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他的真实身份。伊莎贝带领弗里曼参观小岛时,在一个挂毯前停下,上面是一个人承受着麻风病的折磨,她告诉弗里曼,这个人因为撒谎而被罚下地狱。伊莎贝拉用这幅挂毯提醒弗里曼要真实。伊莎贝拉初次让弗里曼看她身上被烙下的数字时,弗里曼未察觉伊莎贝拉的真实目的,以为她是在显示美丽的身材。他们在湖边等候时,伊莎贝拉诚实地告诉弗里曼,她是看房人。伊莎贝拉希望通过自己的诚实,使弗里曼也承认真实身份。其实,伊莎贝拉可以推断出弗里曼是犹太人,她想让弗里曼从心底承认。她最后一次询问时,弗里曼还是固执地否认。伊莎贝拉第二次让弗里曼看她身上的烙印,承认她的犹太身份,宣告他们爱情的结束。 弗里曼和伊萨贝拉在环境感知、传统信仰和身份建构方面的差异可以归因于视角上的空间差异,即远观与近看之间的差异。由于和所观察事物之间较大的距离,远观倾向于美化、理想化事物,但同时也会由于缺乏对事物的认识而产生错误的判断,或者产生疏远排斥的情绪,摆脱了置身其中的种种限制,得到的却是雾里看花的虚幻,弗里曼就属于此类型;近看正好相反,观察者与观察事物之间距离较近,完全靠近或者置身其中,能够深入地认识观察对象,不仅认识到观察对象的美,也可以认识到不完美的方面。这种近距离不仅使观察更全面,也使人产生依恋接纳的情绪,在接受不完美、承受苦难现实的过程中肯定和完善自我,伊萨贝拉属于这种类型。作者马拉默德将小说人物的两种视角并置在一起,不仅使小说人物弗里曼得以重新思考身份归属和信仰问题,也可以使读者品味出不同视角带来的差异,体会到其中的戏剧化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f625de649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