徳乃大医之本,孙思邈医德观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徳乃大医之本,孙思邈医德观 摘要】本文从孙思邈的生平著作中医德的成就,联系现实认为医德是医学从业者必须践行实践的核心。并从立志、实修、环境氛围3个方面阐述了养德行医的具体心得。为中医师活出自我,活出自信,活出价值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孙思邈 医德观 毕业于中医药大学正规科班,从业于省会城市市级三甲医院,十余载,每每被经济指标、成本效益等驱使,现实生活中也不得不面对物质诱惑,总是觉得纷繁复杂,脱离医者本分,但总推脱到机制问题,从众心理等等借口。拜读研讨一代药王生平文章,深感医者之大德。 在无耐与茫然地中上下求索,痛定思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明白祖先的智慧真是华夏民族的无价之宝,古圣先贤之训诫早就为我们指出了答案—是自己的医德修养不够所以才令自己的行医路步履艰难。当找到原因并以正确方法实践后方知身为一名中医师其实也可以活得很自信,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医家以养德为行医之本,只有尽到自己医者的本分具备苦救含灵之悲心,精勤钻研医道,术有所得方敢悬壶济世,为苍生解除苦痛,这便是中国古老医学的智慧所在。尊孙思邈训示,修炼自己的医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践行: 1 以立“大慈恻隐之心” ①为首要 大慈就是对一切广大众生的慈善之心;恻隐就是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孙思邈的恻隐之心源自于年幼时的苦难:体弱多病而不得不时时求医问药,大笔的医疗费用与家人精力的耗散,感同身受引发了药王对普通患者的同情与悲悯之心。因此立志医道誓救普通大众患者,正是这种大慈恻隐之心再加上刻苦专研的医疗水平,孙思邈终生以慈悲之心钻研医学,曰“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他始终至精至诚,身体力行。也正因为此,千余年来,他太医精诚的形象始终被人们深深仰慕。才被后人尊称“药王”。 孙氏学术思想深受儒、释、道家思想的启迪与传承,儒家“童蒙养正,幼年养性,少年养志,成年养德。”特别指出了人生路上各个时期都必须要有目标,所以确立自己行医路的志向是立业之基。孙氏生活的年代是佛教盛行的时期,《旧唐书》记载他“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②因此孙氏同时认识到佛家要求信众立“普度众生,发大慈大悲之心”的重要性因而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脍炙人口的佳训。道教源于黄老之学与方仙道思想,“黄老”指黄帝与老子,中医以黄帝为医家之祖,道家又认为黄帝为道家之祖,所以医道同源。道教《太平经》认为“德”就是“成济众生,令成极道”也强调救渡众生为立志根本的观点。③因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正是有了悲天悯人之心,才有学习、研究与实践的不竭的源动力。学医之路是艰辛的,行医之路也是坎坷的,唯有坚实的思想根基才有可能经受屡屡的挫折与磨练越挫越勇,最终能将自己与病家视为一体而奉献自己的爱,展现生命的意义与完美,感受人生的幸福。 2 从“精”与“诚”两方面经行德行的实修,是做好一名“大医”最重要,也是最需要下苦功夫去修为的一步 2.1“精勤用心、博其医理”是奠定医术理论根基的关键。 “精勤用心”每触见活人之一法一式,皆铸之于骨髓,深不敢忘,④这是医学实践经验积累的关键。可见“良医”,首先是有对疾病见微知著的洞察力的医术。其次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对高尚医德的追求和践行,才有了良医的内涵。像晋代的杨泉在《物理论·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此外我们自身是医术的首位实践者,唯有自己的身心健康了我们才能令病家信服无疑地配合自己工作的展开。孔子曰“仁者寿”,健康长寿也是始于德行的培养。孙思邈以享年141岁高龄应证了自己医术的高明、以事实验证了孙氏养生观的实用性、可行性,并明确提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只有经验自身身心的不适才能体验病家的苦衷,发展自己的悲心;只有通过关照自己的身心变化才能以最简便、直接、快速的方式实修医术;只有修足了“仁者善心”医者自身才是健全的,这对我们自身发展精湛医术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博其医理”孙思邈在《大医习业》及《大医精诚》里提及的必读医学类书籍多达13本诸部经方如:“精熟《黄帝内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步九侯、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此外还有大量内容涉及五经、三史、《周易》等各家学说,“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深刻诠释了医学首先要医理通,同时还需要解释心理、社会等等问题,始可以言于医道者矣。孙氏主张,凡欲为大医,必须熟谙经典,精通各家学术,还应旁通各门学科,丰富边缘知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通史,以懂道懂德,可谓“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 面对如此之多的必修课我们必须克服自己的惰性,不断勉励自己;只有真心爱医道,全心用医道,才不觉医道之枯燥,不惧医理之晦涩难明,孜孜以求,令自己的医道无所滞碍。 2.2 “诚”的修为当从“心、体、法”三方面去力行。 “心”当安住,不得瞻前顾后,考虑自身的吉凶安危,不畏、不计较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体”要随时检省自己,诊病时“详察形侯,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到病家不得左右顾盼,纵使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欲;即使面对美食琼浆也食如无味,看有若无。不助长自己的贪欲而陷于无明。“法”上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对当今医家最具现实意义的告诫是“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务;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倘若不能真正做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欲不能惑其心”则无人能治己病,此乃医者之大瘥也!面对物欲横流的诱惑没有一份清心寡欲甘于平淡的心境与定力是做不了一名医师的! 3 营建德行的环境氛围 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关系医疗实践成败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更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厚德载物”为自己的志向与目标坚定不移地去践行修德,运用孙思邈的训诫历以时日,随着我们的德行逐渐厚实时,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难题自然也迎刃而解,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3.1营建一份和谐的医患关系。当自己能将“医者之德”体现到极致时必定是心神安宁,胸怀坦荡,安详和平。带着如此的上贵之相与患者互动想必只会令人生起“恭敬”之心,哪还有纠纷可言? 同时详细解释病情给患者,患者及家人并非能一一精医察理,又有旁人好议论医药,也容易促使病家为簧鼓动摇。孙思邈对此类现象深有感触:“世间大有病人亲朋故旧交游问疾,其人曾不经一事,未读一方,自聘了了,诈作明能,谈说异端,或言是虚,或道是实,或云是风,或云是蛊,或道是水,或云是痰,纷结谬说.种种不同,破坏病人心意,不知孰是,迁延未定,时不待人,欺然致祸,各自散走。”因此奉劝病家切“勿取外人言议”,以免“自贻忧悔”。医生要了解患者,还要借助于沟通。医患沟通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诊疗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强调内心的良好素质和修养,并通过非语言沟通无声地表现出来,自然产生一种人际吸引力,使病人产生亲切及信赖感。 3.2留心自己在践行过程中的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德与术”的修为,上报师恩,共勉同僚,令后辈感而下效。中华文化向来提倡“孝亲尊师”,为往圣继绝学也是我们传统医学工作者的使命。能孝敬父母是小孝,能全心全意服务于大众是大孝,若能成就圣贤后学使世世代代的人获得身与心的健康受益无穷便是至孝。 我们作为人类智慧进程中承上启下极其细小的一份子,从专业角度研究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愿众多业医同仁也能从先辈留下的智慧里有所得。 参 考 文 献 [1]张印生,韩学杰.孙思邈医学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2009年1月第1版,本文所引用孙思邈原文均出自该书. [2]程雅君,程亚群.道解孙思邈《大医精诚》.宗教学研究 2004年第4期:43-44. [3]李燕萍.论道教思想对孙思邈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医中药 2008年12月第5卷第35期:66-67. [4]陈昌明.成大医者,首立善心,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8年05月第6卷第05期:49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606d875a3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