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 七夕习俗 【1: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流于后世。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着月光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全部快速穿过者称为“得巧〞。 【2: 喜蛛应巧】这种乞巧方法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即在七月初七晚,将捉来的喜蛛(一种红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饰盒里或其他器皿里。第二天清晨,翻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如果网结得方圆得体、疏密有致,即预示着这位乞巧者心灵手巧。 【3:投针验巧】这种方法流行于明清时期。七夕上午,放一盆水在太阳下暴晒,待水面凝结成薄薄的一层膜后,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盆中,针便会浮在水面上。水中呈现的针影如果呈云彩、花朵之形,就是“得巧〞,如果出现粗如槌或弯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拙妇〞。 【4:拜魁星】俗传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斗星为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叫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节日习俗 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典范。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不过,古人乞巧不独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后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荆楚岁时记?记载古代女子在七夕夜的“闺中秘戏〞,“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那么以为符应。〞喜子是指一种小型蜘蛛。?东京梦华录?那么说:“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假设网圆正,谓之得巧。〞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曾提及这种风俗:“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刘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到了现代,七夕节又被人们正式地称为“爱情节〞。许多商家和民众称之为“中国情人节〞,但由于“情人〞一词可能产生的歧义,以及七夕传统习俗中并没有情侣约会的内容,因此民俗专家认为称为“情人节〞不适当,而应称“爱情节〞。在中国大陆,七夕节被商家作为商业促销的一大良机,而传统习俗那么呈现失落,人们对七夕的热情比不上西洋舶来品“情人节〞。台湾和香港也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七夕节情况堪忧,比不上日本的节日气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768f7ed0a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