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宝”收集整理,热爱文学的朋友请使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1、【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2、【写作特色】 诗歌句解写作特色: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开篇便点出了写作的缘由,即“剑外忽传收蓟北”,因此诗人惊喜莫名,以至于刚一听到便涕泪如雨。“涕泪满衣裳”里,既有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之情,也有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之意,更有对回忆多年离乱的痛切之情,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感情,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五个字中了。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漫卷”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激动心情,而“喜欲狂”更是直抒胸臆,把感情推进到一个更热烈的层次上。先写家眷也一改愁容,喜形于色,再写自己草草地卷起诗书,无心再读。这极为反常的举动,恰当地反映了诗人欣喜欲狂的心态。“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因“喜欲狂”而纵酒放歌, 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遐想。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尾联想象回程,展望旅程的美好:“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地,“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路途遥远,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这一联包含四个地名,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使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就有了一泻千里的气势,将诗人急于回到家乡的情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语文学习宝”收集整理,热爱文学的朋友请使用 诗歌整体写作特色: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在他众多的作品中,这首诗别具一格。诗人以畅快、热情的笔触,尽情抒发自己在听到捷报后喜悦与激动的心情。这首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全诗明白如话,自然连贯,不但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听到捷报后无比喜悦的心情,还反映出他高超、娴熟的创作技巧。 3、【情感主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过叙写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欣喜若狂的事,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考点】 必背名句: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文常注释: 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 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青春:指春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78fadd583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