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随笔:让操作支撑思维活动

时间:2022-07-29 18:32: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让操作支撑思维活动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局部。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交流、探究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体验、感想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怎样让操作更有效些呢?下面结合几个教学案例,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明确要求——有效操作的前提

有一段时期的数学课堂很流行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给每个小组打算一些材料,再简单交代一下怎么做,然后学生就动起来了。课堂看起来非常热闹,可是学生究竟能从这样的操作活动中收获什么,值得思考。撇开小组活动的话题,就操作而言,想要有效,在操作前就应该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清楚将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完之后怎么办。

教学(周长是多少)一课,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从43厘米、45米的小棒中任意取出几根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课前,教师为同桌两人打算了8根小棒,教学时没有急于让学生动手,而是先提出操作要求:1同桌合作,左边的同学先摆,右边的同学在作业纸的第个表格里记录它的长、宽和周长,然后交换。2比一比,哪两个同学摆出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最多。这些要求提得很具体,也有针对性。虽然只是两个人的操作活动,但教师仍旧进行了分工,并交代清楚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同时注意鼓励学生更积极、更专心地进行操作。正因为明确了要求,操作过程中,同桌合作得很顺利,有的在短短的时间内摆出了六、七种不同的长方形。试想,如果要求不明确,直接让学生摆,很可能出现同桌两人各忙各的,或者一个做另一个看的现象。有了明确的要求,学生的操作就防止了盲目性、无序性,整个活动过程井然有序,这样的操作当然是有效的。

二、启发思考——有效操作的途径

数学课中学生的动手操作不是单纯的活动,动手操作要让学生借助直观的


活动来支持其内在的思维活动。如果没有思维的参与,动手操作就失去了价值。因此,既可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从操作的结果中进行思考。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和长方形的角比一比,比了四次,发觉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操作后,教师提问:能不能让比的次数少一些呢?有的学生发觉把纸对折,只要比两次,如果对折再对折,只要比一次。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再用这种方法折一折,比一比。教师看似随意的一个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更简便的方法。在随后动手验证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时,学生很轻松地就想出把四条边折到一起去,看是不是完全重合。原本简单的操作过程,在教师的引领下多了一些探究和拓展,也使课堂上多了一些数学味〞。

三、有序汇报——有效操作的保证

操作之后的交流绝不是简单的汇报,应该是对操作过程的总结和操作结果的归纳,是对操作活动的提升。如果汇报时流于形式,简单地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做的,或者漫无目的地选择汇报的对象,那么操作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师安排了一个操作活动:给学生两副相同三角板、五根小棒〔其中有一根长度和其他的不同〕一张方格纸、一张白纸,做〞出正方形或长方形。汇报时,教师先让用两副三角板拼的学生汇报,因为这种操作最简单,跟进的问题是:你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特征?正方形呢?〞突出重点。接着让用小棒摆的学生汇报,跟进的问题是:为什么这样选择小棒?〞进一步加强特征。然后让在方格纸上画的学生汇报,跟进的问题又进了一步:如果每一小格的边长是1厘米,那么你画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最后让用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的学生汇报,这里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正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层层深刻的汇报,使操作活动的价值显得更为饱满。

动手操作是课程标准提倡重要学习方法之一。这也是由学生的年龄特点和


认知水平决定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操作活动,让操作真正有效地支撑学生的思维活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7ca911954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