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称谓

时间:2022-08-15 21:14: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0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

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提指2??3岁的儿童

8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

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 九龄为9岁。 13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

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

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

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 二八为16岁。

20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

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






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

志于



花甲 60 而立 30 不惑 40 知命 50 古稀 70 米寿 88 白寿 99 茶寿 108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总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像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致改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耄耋(音maodie) 90岁-背之年 100岁-期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字,音义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 「三十而立。」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刘氏《正义》:「立,谓学立。」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 「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7ddbb0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