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中的法治启示

时间:2023-03-21 13:00: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六尺巷中的法治启示



说到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可以讲在中国基本上是耳熟能详。虽然很多人都熟悉这个故事,但是,未必都能够从深层次上认识它、解剖它,更不一定会从法治角度发现和品味出其中蕴含的法治思想。要从深层次上分析和探索六尺巷这个经典的故事,不妨先将该故事赘述如下。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安徽桐城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说是康熙年间,在京做了“宰相”(文华殿大学士)的张英,张家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又久远,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张家遂修书一封送到京城,想让张英出面干预。张英见信后,立即以诗的方式复信表明自己的立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后,深受教育主动退后三尺筑墙。吴家得知此情,很是感动,也让出三尺地点。这就是桐城“六尺巷”的由来。这个富有哲理的故事,除了表明吴张两家礼让的可贵之处外,还有着更为丰富和宝贵的法治启示。

一是崇尚法治,信仰法律。人是群居性的,离不开“利益”二字,因此人与人之间发生纠纷和矛盾是难免的,关键是要有对待纠纷的正确态度,走极端,走歪路,都不是理性之表达。故事中,吴家面对与张家的宅基地争议不是采用一哭二闹三上吊以及赴京告状等极端之


举,而是据理力争,依法提起诉讼,理性地行使着自己的权利。这就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民间社会有着一种崇尚法治,信仰法律的现象。一个国家或社会如果没有了公众对于法律的认同、信赖和依靠,就是再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也不会形成这个国家的法治精神,建设法治社会,建立合理公正的法治秩序也只能是一纸空谈。正是在此意义上, 可以认为以崇尚法治,信仰法律为表现形式的法治心理,不仅是法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更是一个国家实现法治的前提条件。

二是依法维权,理性维权。维护自身合法权利就不能畏惧强横和权力,要勇于为权利而斗争。故事中,吴家面对自己的权益可能被侵犯,不管对方是位居高位的宰相,也敢于依法斗争到底。这种精神和勇气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当然,维护权利必须依法理性地进行,按照司法程序进行,拒绝无理胡搅蛮缠。吴张二家面对纠纷,不是走极端,瞎纠缠,而是走相应的司法程序,依法向县衙提起诉讼。在现代社会,树立正确的法治观,权利的维护就必然与法治相联系,与程序相结合,即所谓走法治的途径解决纠纷。维护权利决不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也不是“无所不用其极”,而是需要理性的态度,充分利用法律赋予公民的法律手段进行。一断于法,便是维权之度的所在。

三是自由平等,追求公正。吴张二家处理纠纷,在法律上是以一种平等的地位进行的。虽然张家地位显赫,很有权势,两家社会地位有悬殊,但也没有以势压人,要求县官按照自己的意思予以判决。同时,吴家也是自由按照法律赋予的权利维护自己的权益,没有受到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8b5c8f531b765ce04081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