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教育 都说教学相长,是的,伴随着一批批学生的成长,我也在不断地学习着,成长着。可成长就面临着挑战自我,而冲破自我常又带来破茧重生的痛。不是吗?初登教坛时的我凭着一腔热情、辛勤耕耘,从学生的优异成绩中体会着为人师的幸福与快乐。但是伴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厚,我又困惑:这种老师辛苦,学生痛苦而促成的优异成绩就是我要追求的教育境界吗?答案又是否定的。每天看着面前的孩子们用虔诚的目光注视着我,我渴望着手里的这支教鞭能化作一支魔杖,为迷茫的他们指点迷津,让他们在教学成绩和幸福快乐之间自由游走。可是,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着距离,我长时间犹如行走在棉花堆里,使着全力,却举步维艰。 直到有一天,我捧起了一本书,我一章章地读着,一篇篇地记录着。每天的空余时间里,仿佛冥冥中有一股力量在吸引我,召唤我,让我牵挂它,靠近它,探究它,从敬畏到亲近,从隔膜到交流,从云里雾里到若有所悟——越读越有味,越读越觉得有让人放不下的诱惑在。一种力量开始从我的胸口蔓延,似战鼓般催我前进,这种力量加速着我的破茧重生。一种声音自远而近地传来:你还可以做很多!你还可以给予很多!你能! 这本书就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 在以往的观念中,教育专著充满了严谨的学术理论,读起来生涩难懂。但是《给教师的建议》却与现实紧密联系。翻开目录,每一条建议都不是在云端舞蹈的教育梦想,那是教育大师30多年教育实践滋生出的丰实土壤。一个个现实中鲜活生动的事例,让你读后,不是高山仰止的惊叹,更多的是心有戚戚的同感。你明白了为什么有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左顾右盼?为什么你在后进生上下了许多工夫而只是十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什么必须教会孩子们阅读?但他又不拘泥于各种问题现象的简单剖析,他总在为你释疑的同时又为你指出解决的最佳方案。“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想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学生在中年级和高年级能否顺利地学习,还有赖于他在低年级时,在很大程度上学会了迅速而有理解地书写。“如果让学生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生就不会吧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 每一句都带给我们深深地思索。 我静静地读着,从这丰实的土壤中尽情地吮吸着,我的教育之花渐渐地开出了绚丽的色彩。在关注教学成绩的同时,我把目光投向了更远。在教育教学时,我懂得了: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一个人来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为了更聪明。面对后进生时,我懂得了他们落伍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应该首先教会他们熟练地读和写。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时候,我明白了“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药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应该努力使学生在发现过程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知道越多,见识越广,人的心态会越趋于宽容、平和、宁静。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引领下,我逐渐和孩子们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 徜徉于这丰厚的土地上,我常又醉心于教育大师与他的孩子们一起畅游知识海洋的美妙瞬间。春秋两季,大家早早起床,在霞光初露的时候,一群孩子追随着他们的大朋友出发在树林里、湖岸边、悬崖前。大自然的一切是那么生动充满了吸引力。它把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敲响。眼前繁花盛开的树、颤动的树枝、悠闲的蝴蝶,都成了他们创作的源泉。孩子们用诗歌般的语言表达着,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着,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着。他们发现着自然的美丽,找寻着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与正确地觉察出特征的同时,孩子们出现了错误。不过这些错误又在实地进行生动观察的过程中得到纠正。于是孩子们在发现中又不断地产生了新的疑问。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自然界的书中探索着知识的奥秘。也许就在这寻寻觅觅之中,一颗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种子于不经意间种到了孩子们的心里。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奇异的光,他们体验到一种无法比拟的思考的乐趣和认真的享受,谁又会去在意哪一颗种子最终会长成参天大树。 对我而言,《给教师的建议》似一座瑰伟的雪山——我看到的还仅仅是它裸露的局部。阅读它、体味它、融入它的过程,简直就是一次次曲折漫长的游历。从中的收获无与伦比,却永无止境。直到今天,我还没有完全读懂它,或者说,每读一回,我都会有新的领悟——我希望这种状态继续下去,因为我喜欢这种生长着的情缘。阅读它也许是一个永在路途中的无止境的过程,但我愿全力追寻之。对于我而言,幸福就在那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92aac6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