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此外,“韦编三绝”也可指穿联甲骨的牛皮断了多次。本义不一定是穿联竹简。 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tuàn)、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这是讲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以至于多次将竹简的编绳翻断了。这相当于我们今天说把书翻烂了。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孔子晚善《易》,韦编三绝,铁擿三折,漆书三灭也。 这里,“漆书三灭”并不难懂,是说用漆写在竹简上的字被摩灭了多次。“铁擿三折”就比较费解了。《说文》云:“擿,搔也。”音tì,今读zhì。据段玉裁注说,“擿”本是一种搔头的用具,一般以玉、兽骨或象牙磨制而成,形如簪子,细长而两头略尖。 后来成为簪头发的饰物,古时也叫“揥”(tì)。《诗经·魏风·葛屦》有“佩其象揥。”“象揥”就是象牙做的簪子,平日用来簪发,头皮痒时可以拔下来搔爬止痒。“擿”与“揥”古音相近而义通,故可借作“揥”。 但这里的“铁擿”恐怕不是簪发用具,而是一种形似簪子的铁制长针。分散的竹简需要编缀成册时,可以拿它作为工具,一头系上皮绳,在竹简两端交叉穿联,每联接一片,就要握着铁擿将皮绳收紧一下。 1 用的时间久了,这种生铁制成的引针难免会折断,需要另换新的。所谓“铁擿三折”,就是说编缀竹简用的铁擿折断了多次。由此看来,“韦编三绝”“铁擿三折”和“漆书三灭”,用字虽有不同,但其比喻意义却完全相同,都是用来形容孔子长期勤奋的苦学精神的。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7be77e80a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