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

时间:2023-01-30 09:33:0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译文] 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出典] 北宋 苏轼 《惠州一绝》注:1《惠州一绝》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2注释:罗浮山:在广东博罗、增城、龙门三县交界处,长达百余公里,峰峦四百多,风景秀丽,为岭南名山。卢橘:橘的一种,因其色黑,故名(卢:黑)但在东坡诗中指枇杷。《冷斋夜话》卷一载:东坡诗:客来茶罢无所有,卢橘杨梅尚带酸。张嘉甫曰:卢橘何种果类?’答曰:枇杷是也。’”啖:吃。三百颗:极言其多,意指饱食荔枝。岭南:古代被称为南蛮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不愿到广东来。此句有三个版本。本诗为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全集》不妨长作岭南人。《锦绣中华历代诗词选》总教长作岭南人”3、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芦桔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作岭南的人。日啖荔枝三百颗、苏轼生平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5、苏轼被贬到惠州却处之泰然。他爱荔枝,也爱南方山水,所以愿意长作岭南人。历代咏荔之作甚多,然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这一首诗。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此题下有两首,这里选第二首。 岭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东坡则不然,他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同时还表达了他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


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灸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东坡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有一件事实很能说明这个有趣的问题。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97e93fa5a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