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期财务管理若干理论观点述评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要」实现财务 理论 创新,是完善 企业 财务管理实务工作的必要准备。本文概述我国近十年来财务基本理论方面提出的新观点及其重要贡献,梳理 发展 的脉络,探寻亮点和盲区,以期有助于财务理论健康、深入的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财务基本理论;财务理论创新 新 中国 成立五十年来,我国财务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即计划 经济 体制时期的财务管理理论;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财务管理理论;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财务管理理论。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又确定,建立 现代 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十年来,我国财务理论 研究 有了显著的进展:引进西方先进财务理论成效显著;系统的财务理论论著相继问世;财务理论创新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一时期过去研究过的一些老的论题有了新的见解,同时又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许多新观点。本文择其要者作一概述。 一、财务本质 问题 1992年以前,主要有四种观点:(1)资金运动论、资金关系论;(2)价值运动论、价值关系论;(3)货币关系论、货币资金运动论;(4)分配关系论。这些观点的持有者在20世纪90年代大都有进一步的阐述。近年来提出的新观点主要有: 1.本金投入收益论。郭复初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已形成此观点,见于所著教材,90年代后期明确提出。他认为,财务活动包括筹资、投资、耗费、收入和分配,经济组织进行的本金筹集、投资、耗费(成本)三项可概括为本金的投入;收入与分配两项可概括为本金的收益,整个财务活动由本金的投入和收益两大方面构成。财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并形成特定的经济关系。 2.财权流论。伍中信(1998)从现代产权理论人手,从财权角度论述了现代财务的本质。他认为财务管理不是简单的对资金运动的管理,而是借助于资金运动的管理实现产权管理,是“价值”与“权利”的结合。不管是资金运动还是本金运动都只是一种价值的运动。如果说,“价值”是从财务活动的现象中或从“物质流”中抽象出来的带本质的东西,那么,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某种支配这一价值的“权力”则是隐藏在“价值”背后的更为抽象,更为实在地带支配能力的本质力量。现代企业财务本质可表述为财权流。 以上新老观点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特征,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财务的认识。笔者认为,财务本质反映财务的最一般的特征,反映财务与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和内在联系,体现人们对它的 规律 性的认识。它是研究财务问题的出发点,必须着力加以探讨,不可回避。至于说意见纷纭一时难以趋同,这在许多学科中都是存在的。现在各种观点已有不少互相吻合之处,我们是可以找到某些基本共同点的。 二、财务职能问题 这个问题历来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进行充分的探讨。尽管提出来的说法很多,但都未展开论述。过去主要论点有:(1)六职能说:筹集资金,垫支资金,增殖价值,实现价值,分配价值,财务监督。(2)五职能说:财务计划,财务组织,财务指挥,财务协调,财务控制。(3)四职能说: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近期提出的主要有: 1.四职能说:筹资,调节,分配,财务监督(郭复初,1997)。 2.三职能说:组织,调节,监督(王庆成、郭复初,2000)。 3.二职能说:资源分配(包括筹资、调节、投资、分配等具体职能),财务监督(伍中信,1998)。 笔者认为,这一问题要紧紧把握财务职能是财务本身固有功能这一特征,说明其在一定环境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功效。为此,要把财务职能同财务管理 内容 ,如筹资、投资、分配等区别开来;要把财务职能同财务管理环节( 方法 ),如计划、控制等区别开来。以上大部分表述中都基于财务本质而列有财务组织、财务监督等,沿着这一思路来考虑可能是比较适当的。 三、财务管理目标问题 理财目标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了很多论著,提出了众多观点,是继财务本质之后讨论得最热烈的一个问题。其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经济效益最大化;(2)利润最大化;(3)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4)股东财富(股票价格)最大化;(5)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 目前 在一些论著中占显著地位,同时,分别坚持前三种观点的学者依然不在少数。90年代后期新提出了以下两个论点: 1.企业价值最大化同股东财富最大化并不是一回事。长时期来,中外许多财务学者对这两者不作区分,有的甚至强调两者完全相同,这在许多教材、专著中都有反映。荆新等(2000)的论文 分析 了两者的内涵,说明在质上并不相同,举例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两者 计算 的结果会有较大差异,说明在数值上也不一定是相等的。这就澄清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疑点。 2.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张兆国等(1999)认为,在知识经济 时代 ,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知识资本的地位则相对上升,企业不再仅仅归属于股东,而且归属于相关利益主体,如债权人、经营者、员工、顾客等。李心合(2000)指出,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要求,企业理财要兼顾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利益要求。 有的学者指出,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笔者认为,既然这样,理财目标的研究,就既要能为企业理财指出明确的方向,又要有可操作性(可以计量,可以追溯,可以控制)。这就是在理财目标问题上形成“现实的不理想,理想的不现实”两难局面的关键所在。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都有道理,但是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和评价却还是个问题。当然,一种理论提出来不可能企求它立即解决所有的实践问题,但需要不断为此而努力。 四、财务管理地位问题 我国企业和企业主管部门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财务管理中心论”,受到人们广泛重视。1995年冶金 工业 部刘淇部长指出,应当把财务管理放到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上来。财务管理中心地位不是人的主观意志确定的,它是企业追求效益的宗旨决定的,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同年,财政部张佑才副部长在全国工交企业工作会议上强调,财务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抓好了财务管理,就是牵住了企业管理活动的“牛鼻子”,抓管理也就抓到实处了。在全国企业管理工作会议上,当时的副总理吴邦国充分肯定了这个提法,说这是现阶段管理工作的方针。有些学者指出,法人财产权的核心是企业的财权,产权主体的实质是财务主体,企业经营者首先是一个财务管理者。有的则指出,财务管理中心论既讲了财务的地位问题,更讲了企业管理的突破口问题。它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计划管理、生产管理为中心而言的,所以说,这是管理意识、管理方针的一个转变。 对此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人为地拔高财务管理的地位,会误导企业的全面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在特定企业、特定时期,提出以某项管理为中心是完全可以的,但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模式。笔者认为,提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并不是要以财务管理部门或财务人员为中心,也不是指某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而是在探究抓管理从何入手的问题;并不涉及管理与生产孰轻孰重问题,而是就各种管理工作之间的配合而言的。现在有的学者提出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导向的表述,意思基本相同,也许更易于为人们理解。 五、宏观财务和国家财务问题 早在1983年,黄菊波就提出要把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提高到宏观、微观结合上研究,主张国家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财务调节和控制。他的论述对后来宏观财务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李敬辉(1994)认为宏观财务管理是一种宏观调控行为,是以国家财政部门为主体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其对象是财务活动,即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以及所体现的财务关系。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国民经济核算就具有这种宏观调控的性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部门管理企业财务活动应以间接为主,一般不直接作用于企业,而是通过制度来约束企业,通过制定覆盖全社会所有企业的财务 会计 制度制约和调节企业财务行为,使企业面向市场,公平竞争。 陈毓圭(1992)则认为,宏观财务是以国家为主体、国有经营资金运动为内容的,国家与企业之间的价值关系。社会主义国家除了实现一般的政权职能以外,还担负所有者组织社会再生产的职能,因而社会主义国家财政除了服务于政权需要外,还担负组织公有资金和安排社会再生产的任务。这种看法的特点是认为这种宏观财务是社会主义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财务问题是郭复初于1986年首先提出来的,随后在1991年、1993年分别通过论文、专著加以论述。他认为,国家财务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对国有资产生产经营单位所进行的本金投入与取得收益的经济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在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和通过产权市场优化资产结构就形成了财务活动;它也是国家双重身份和两权分离的产物。他还认为国有经济的财务活动具有三个层次,即国家财务、部门财务和企业财务。他强调指出,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财政统管国有经济财务,国家财务活动并未独立出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务活动必然从原有的财政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活动。 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把国家同国有企业一样都看成是运用和经营国有资金的主体,这种双主体理论是难以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既然具有双重职能,国家财政也就具有双重性,那么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对国有资本金的管理,应属于国家财政的范畴,不属于财务的范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a02ebf903d8ce2f01662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