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现的第四范式 2007年,图灵奖得主吉姆·格雷(Jim Gray)在美国加州的一次会议上发表了生前的最后一次演讲,提出了科学研究的四类范式,基本上获得了科学界的认同。 第一范式:实验(经验)科学, 其关键词是“观察”。 十六世纪,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博洛尼亚大学开创了被称为“自然魔法”的教学,一般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科学的肇始。 基于此,我们可以把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往前推,如果确定有科技因素,就可以归为实证科学。 两者都是基于实验或经验观察来描述自然现象。从最原始的钻木取火,到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伽利略的动力学,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是实验科学的典范。 第二范式:理论科学,其关键词是“归纳”。 受限于实验条件,第一范式无法更准确地理解自然现象,于是第二范式诞生了。 科学家在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尽可能简化实验模型,去除一些复杂的干扰因素,只留下关键因素,然后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将其归纳为科学理论。 以牛顿三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体系,麦克斯韦对电磁学的成功解释,都是例子。 然而好景不长,19世纪末,看起来无比辉煌、无比坚固的经典物理学大厦在开尔文爵士“两朵乌云”(黑体辐射和以太理论)近乎诅咒的阴影下千疮百孔,继而轰然倒塌。 从范式转移的角度来看,既之而起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初期成果成了第二范式的“绝唱”,而相对论也成为纯“人脑”科研成果后无来者的巅峰之作。 第三范式:计算科学,其关键词是计算。 随着理论的验证难度越来越大,经济投入越来越大,科学家靠自己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可能性基本被切断。 1946年,现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发明以来,通过计算机对科学实验进行模拟仿真逐渐普及,从而衍生出了“人脑+电脑”的第三范式。 比如模拟核试验,天气预报,地质演化都是例子。时至今日,没有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许多学科的科学研究都变得不可能。 第四范式:数据科学,关键词是发现。 人类在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上大踏步挺进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过于追求因果关系、套用逻辑框架的科研模式已经在小到双缝干涉实验、大到宇宙起源的问题上完全失效了,与其追求无法解答的“为什么”不如先发掘“是什么”。 随着科研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一种新的数据科学范式正在形成。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范式与计算科学最大的区别是“人脑”和“电脑”谁占主导地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a4bb6c66b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