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中的景观描写及其语言特点

时间:2023-03-06 00:03: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徐霞客游记》中的景观描写及其语言特点

作者:赵燕

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10

摘要:《徐霞客游记》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名著,已经受到了地理学家很多的关注。但从文学角度来看,因为有许多流水账式的记载,读起来比较艰涩乏味。事实上,《徐霞客游记》中的一些纪实山水描写完全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峰,本文从内容、语言、情感三个方面分析作品中的景观描写。

关键词:《徐霞客游记》 景观描写 引言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明朝南直隶江阴人。他眷恋山水,云游四方,以清泉解渴,以野菜裹腹,以长风云霞为友,以对大自然炽热的情感踏遍祖国名山秀川。他将自己对山水地貌的观察以日记体的形式进行了详细地记录,写成《徐霞客游记》一书。《徐霞客游记》对于自然风貌的记载之全面、详实惊骇世俗,不仅有很高的地理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明末文坛领袖钱谦益评价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清时的学者奚又溥拿它与柳宗元和司马迁相比,认为其笔意如子厚,其叙事类龙门,两位学者都从文学的角度对《徐霞客游记》中的景观描写作出了较高评价。 一、景观描写的内容特点

《徐霞客游记》最早的序文中说:于霞客之书,不多其博辨,而多其真实。的确,真实是《徐霞客游记》最大的特色。不同于其他文人骚客把对山水景物描写当做寄托情怀的工具,在对景观的描写中投入了大量的个人情感,徐霞客始终怀着科学严谨的认识态度,通过客观、深入地观察,将自己亲眼所见的实物不假矫饰、不事雕琢地真实描述出来。诸峰分峙迭出,离立献奇千山百为群,离合竞变等描述都很符合实际。写天生桥为江东岸石根突兀,上覆中空,已为幻矣;忽一转而双崖前突,碧石高连,下辟如闾阖中通,上架如桥梁飞亘,更巧幻中雄观也,十分写实。

《徐霞客游记》中关于景物的描写不仅贴近现实,而且十分准确。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我国旅美地理学家谢觉民在他的著作中写到:读他(徐霞客)的游记,最好是旅行时随身携,并指出这游记中记叙之准确完全可以起到指南针的作用。现代科技也印证了徐霞客对于地质地貌和岩石景观记载的准确性,据对比,徐霞客对华东地区和桂林许多岩石、溶洞的描述科学工具的实际测量惊人地吻合。例如在《游桂林日记》中对伏波试剑石的描写:一石柱下垂覆崖外,直抵下石,如莲萼倒挂,不属于下者,仅寸有余焉。是名伏波试剑石。准确说明了石柱的具体位置是下垂覆崖外,直抵下石,形态形貌如莲萼倒挂,尤其是仅寸有余的精确描述,比前人笼统地记载要科学得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徐霞客欲尽绘天下名山胜水为通志,为了达到的标准,《徐霞客游记》关于景观的描写也十分全面。这一方面体现在游记所包含的内容跨时长、地域广。徐霞客二十二岁起在母亲的资助下开始云游四方,游历祖国的山水,一直到五十六岁过世之前几乎都在进行旅行考察。在这三十四年间,他的脚步东到浙江普陀,西到云南腾冲,北至河北盘山,南到闽奥一带,覆盖了现在十九个省、市(区)。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景物的描写全面。桂林的七星岩历来是游客和地理学家的关注点,徐霞客一生两次到访七星岩,为它作较为全面的记载。在《粤西游记 》中,他写道:盖此处岩洞骈峙者三:栖霞在北,而下透山之东西;七星在中,而曲透山之西北;南岩在南,而上透山之东西。从高角度全面说明了各个洞口的布局。 二、景观描写的语言特色

(一)灵动传神。《徐霞客游记》的另一处魅力在于作者对语言有高超的驾驭能力。作者描写景观中的山、石、水、云、雾都十分生动,活灵活现。他写自己在丹江漂流的情景,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山岚重叠竞生动地写出了乘船顺流而下的感受,泛光欲舞则是对两岸的桃树李树缤纷绽放,花势良好的生动描写;他写龙虎山龟峰的水帘洞是时朔风舞泉,游洋乘空声色俱异。霁色忽开,日采丽崖光水,低徘徊不能去,把水帘洞飞泉灵动的状态、色彩、声音、气势都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二)善用修辞。《徐霞客游记》的语言魅力还表现在他善于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一是生动贴切的比喻。他把桂林的叠彩山层层叠叠的山石比作浪花和鲜花,说是如浪痕腾涌,花尊攒簇,令人目眩,把桂林一座座俊俏秀丽的山峰比作一个个美人,说是尤婷婷作搔首态《雁荡山游记》中写玉女峰好像是头戴花饰的少女,说是顶有春花,宛然插髻,把山石比作大象、乌龟、蟾蜍、花卉、彩带等更是数不尽数。各种比喻无不新鲜贴切、奇特生动。二是气势磅礴的排比。徐霞客游历到云南洱海时,对水流湍急的普陀崆峡谷(又称龙马涧)情有独钟,他在《滇游日记》中写道:江流捣崆中愈骤,崆中石耸突而激湍,或为横槛以扼之,或为夹门以束之,或为龃龉,或为剑戟,或为犀象,或为鸷鸟,百态以极其搏截之势;而水终不为所阻,或跨而出之,或穿而过之,或挟而潆之,百状以尽超越之观。一连用了九个来表达自己对深峡陡崖的惊叹与赞美。三是丰富阅历基础上的比较。在《黄草坝札记》中,他迤东之县,通海为最盛;迤东之州,石屏为最盛;迤东之堡聚,宝秀为最盛:皆以免于普祸也。县以江川为最凋,州以师宗为最敝,堡聚以南庄诸处为最惨,皆为普所蹂躏也。比较说滇东所有的县里,通海是最兴盛的;滇东所有的州里,石屏是最兴盛的;滇东所有的堡聚里,宝秀是最兴盛的,则都是因为它们没有受到普通名胜祸害。而这些县城里江川是最衰败的,州郡里师宗是最衰败的,堡聚里南庄是最凄衰败的,这是因为它们受到了普通名胜祸害的缘故。徐霞客以他丰富的地域阅历通过比较给出了较为综合的分析。 三、景观描写的情感体现

徐霞客的景观描写中另一个突出的情感体现就是乐观主义。明朝时期交通还极不发达,徐霞客四方游历很少乘坐车马,主要依靠步行,尤其是地理勘察工作中经常需要爬山过坡,更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加了旅途的艰辛。游历中,居无定所,夏季酷热可能遇不到阴凉,冬季严寒可能找不到挡风的歇息地。在这样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徐霞客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超强的乐观主义精神。他的好友钱谦益在《徐霞客传》中说他出行极其简单,只带一个奴仆、一个手杖、一床被褥,不带衣服,也不带粮食,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并且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悬度绠汲,捷如青猿,健如黄犊,把岩石作为自己的床铺,把溪水作为自己喝水和洗漱的源泉,这些关于他野外生活的详尽记录无不透露出了徐霞客在以坚韧和乐观的精神进行着他的野外考察。在景观描写中,他途穷不忧,行误不悔,每到一处绮丽的风景之处,就欢喜地忘记了自己的困窘状况,开始了对自然名胜的热情讴歌。在描写自己冰天雪地攀登黄山的情景时,他写道: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仗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这段描写不仅真实再现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也生动展示了作者攀登时所面临的困难,从作者的描写语气和最后的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中,又表现出了作者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语 参考文献

[1]徐霞客.徐霞客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7-39. [2]朱惠荣.徐学研究的现状和特点[J].河池师专学报,200203.

[3]吴应寿.徐霞客游记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107-11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a9caa21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