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伍子胥

时间:2022-06-17 00:43: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端午节与伍子胥

作者:沙佩智

来源:《食品与生活》 2010年第6



/沙佩智

有关我国端午节的传说颇多,各种传说都有其合理部分,正是因为我国地域辽阔、民俗众多才形成多种传说。

就拿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粽子来说,它是米制食品,应该产生于稻米作物发达的地区。苏州地处长江以南,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和日照都很充足,是种植水稻的好地方。据中外考古学家认定,以苏州为代表的中国太湖流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稻米故乡之一。

人们说“粥”是中国饮食的开篇之作,有了陶罐便有了粥。那粽子很可能是继粥之后的第二项发明。

陶罐是人类第一件炊具,它被誉为人类饮食文化的催生婆。因为在陶罐中煮饭很难,容易损坏陶罐,如果把米包裹起来煮就可放较多的水,米熟了陶罐中的水还可以不被煮干,这样陶罐也不容易损坏。

也许这就是粽子产生的直接原因。粽子显然比粥更进了一步,它容易存放、携带,吃起来方便、耐饥。人们是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发明了粽子,应该说这才是粽子的起源,也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历史事件让吃粽子有了特定的含义。

东汉蔡邕在《琴操》中所记载,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晋国人,晋国是现在的山西,山西虽然不是稻米的生产地,但不能说就没有粽子文化。黍是中原的旱粮,把这些旱粮包裹起来煮来吃,因而,也有人认为“角黍”是粽子的雏形。“角黍”是以其形和原料来命名。在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吃“角黍”是完全有可能的事,也不能予以否定。

但是为什么把这包裹稻米的食物称为粽子?又命名为“端午粽”和“端午节”?其中隐含着“端不能忘姓伍的祖宗”。

这姓伍的祖宗,当然是指二千多年前吴越春秋时期吴国的伍子胥,人们在五月五日以吃粽子、赛龙舟来纪念他。伍子胥确实是苏州城的祖宗,是造福苏州人民的祖宗。在苏州用伍子胥来命名的,有城门、街道、河流、庙宇,还有许许多多的传说。

伍子胥本是楚国人,他是伍奢的次子,因楚王杀害了伍奢和伍奢的长子,伍子胥就逃到吴国。伍子胥刚从楚奔吴时,吴还是个僻处东南一隅的小国。他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即吴王阖间,又向阖闾提出建议:“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随即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公元前514年造起了著名的阖间城,即今之苏州城。

伍子胥还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夫差即位以后,伍子胥又辅佐他实现了称雄东南、争霸中原的伟业。吴国军队直捣楚国郢都,又俘虏了越王——勾践。

伍子胥还六次向吴王阎闾推荐孙武,如果没有伍子胥的推荐,孙武的《孙子兵法》也难以完成。


但他的结局十分悲惨。因为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失去了吴王的欢心,最后竞落到被逼自杀的地步,还将他的尸体抛入江中。最后,吴国的命运如伍子胥预言的一样,越王勾践举兵灭了吴国。

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战略家、谋略家,给苏州人民带来福祉的伟人,苏州人能不纪念他吗?但国已亡,老百姓便用五月五日这一特殊的日子,以约定俗成的活动来纪念他。

泰伯、仲雍奔吴后,吴地才开始用周历记年。因为泰伯、仲雍是周太王的儿子,他们是周朝人,就把周历带到苏州。周历是根据太阳历法,即现在的农历的冬至为岁首,冬至是大年初一。如果说伍子胥是在那时的五月五日逝世,也不可能是现在的五月初五,所以用这一天来纪念伍子胥,只是用“五”的音,而不是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件。

记录屈原与“端午节”的最早文字记载,是粱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但与吴均同朝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讲竞渡来源时说:“邯郸淳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宗懔这样表述完全是为了更正吴均的错误说法。

闻一多先生很早便对端午节的起源作了研究,他列举了七十多种民间传说的著作,说明端午节的起源确早于屈原,认为它源发于长江下游的吴越民族祭龙图腾的活动,随着吴越文化与长江中游文化的交流,传到中原,再传到别的地方。

那为什么会有唐末诗人文秀的《端午》诗,有“万古传闻为屈原”的诗句呢?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中来分析这一传说的历史成因。

吴国后来被越国灭亡后,越国又被楚国灭亡。秦始皇统一后又被刘邦灭亡,刘邦也为楚国人。楚国人怎么会忘记伍子胥为父报仇,指挥吴国军队直捣楚国郢都,鞭尸楚王的历史呢?对楚国而言,伍子胥是叛逆者、卖国贼,为报家仇而卖其国的小人。因此在楚地吃粽子、竞龙舟来纪念伍子胥,楚人是不可能接受的。

屈原忍辱屈耻而忠君爱国,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所以楚国人认为屈原伟大,应该纪念屈原。这样也可能多了一种说法。

这一种传说,最符合我们中国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屈原的献身精神是为中国人最为崇敬而赞道的行为,很容易为大家所接受,这就是“万古传闻为屈原”的社会基础。

苏州的一位历史考古学家诸汉文说:“任何一个历史工作者或一个严肃对待历史的人,都不应该随便否定历史的传说,而是应该抓住历史传说中的合理内涵去追踪历史的真实。”

苏州的粽子文化不但很悠久,而且还很深厚。

譬如在苏州,过去在外甥上学的仪式上娘舅家除了送文房四宝、四书五经外,还要送一盘糕和粽子,寓意“高中”,那是科举时代的吉语。粽子里面有一只裹成四方形的,名为“印粽”,寓意“印中”,当官掌权之意。还有二只裹成笔管形的,名为“笔粽”,谐音“必中”状元之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ac423f06e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