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作文指导案例 在作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活动的环境不同、感受不同、思维的差异、表达事情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小学生作文指导案例。因此教师指导学生真实地写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变作文内容的千篇一律为五彩缤纷,充分地表达出学生在作文方面的个性来。 叶圣陶先生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指出:“小学生练习作文之要求,惟在理真情切而意达”。“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对此深有感受,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好作文,除了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外,更主要的是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写真人真事,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 提倡学生写日记,开始多数学生积极性不高,即使少数写,也多流于形式。针对这一实际,我采取试讲、读、写的方法,激发他们写日记的兴趣。讲,是有准备地向学生讲述一些名人英雄人物,通过写日记而成长起来的过程。如:鲁迅、雷锋、王杰等。 让学生认识到经常写日记对于提高写作能力和思想品德修养都有好处。同时有方案地向他们介绍写日记的方法。读,就是提供一些适宜儿童知识水平的优秀日记,让他们认真阅读。从中吸取好的营养,逐步提高写日记的能力。 写,那么是人人动笔,把自己做过的,看到、听到、想到的人或事,景或物写出来。开始要求短小,真实,详细,然后逐步提高。为了解决少数学生根底差,写作难的实际问题,允许摘抄与写作相结合。但摘抄必须注明,且不得超过总篇数的三分之一,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能动笔,而且可以天天坚持。 教师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启发点拨。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产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的热情,这是作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如教材要求训练:“注意观察周围事物”,我就布置学生各人选择一种自己所喜爱、熟悉的动植物,进展连续观察活动,要求经常写观察日记,最后写成一篇连续观察作文,还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要求,在“观察一物”后,煽动大家开动脑筋,从内容想开去,自己拟写题目,使学生在两个多月的观察,练笔的过程中,始终充满高涨欢快的情绪。学生兴趣爱好广泛,写作的题材也很丰富,如写植物的有《大蒜》、《迎春花》、《玉米》等题目;写动物的有《可爱的大白鹅》、《金鱼》、《母猪和它的孩子们》等。开展这类活动,由于学生观察的对象是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感情要深了,要把观察到的这些东西用文字记下来的欲望也更强烈了。所以,学生在作文时普遍从过去的“要我写”变为现在的“我要写”。这样的作文内容就很详细、生动、富有情感。 学生作文质量的上下与教师的指导是密切相关的。教师指导不是简单的包办代替,而是要真正起到“指点”和“疏导“的作用。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水平要比学生高得多,那么,教师怎样把自己的高水平通过学生的作文表达出来呢? 这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指”和“导”。任何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都是按搀、扶、放这三个步骤来实现的。当学生手拿作文题目不知所措时,教师就应该“搀”着学生,把自己丰富的写作经历过渡给学生,为学生指明一条写作道路;当然,在详细的写作过程中,学生还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教师要“扶”着学生,为学生排除困难,疏通道路;在“搀”和“扶”的根底上,教师还要充分放手让学生动脑筋自己去想去写,使之思维得以训练。综合搀、扶、放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师指导写作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了“指”和“导”的作用,把学生搀稳了,扶正了,放开了,才能使他们走上自己的写作轨道,发挥最正确的写作水平。 由于作文本身固有的难度和学生写作水平的个性差异等原因,不少学生常常会产生某些心理障碍,从而影响作文水平的提高。这些心理障碍大致有:自卑心理、畏惧心理、无所谓心理、速胜心理等。要针对其心理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逐一消除。使学生真正理解:畏惧、自卑,大可不必;只要努力写作,全身心融入,又能注意运用以上巧妙方法,定会有长足进步;无所谓和自大,是一种盲目思想的表现,是一种错误思想的认识,作文是一种技能,多练就会进步;速胜心理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急燥心理,作文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表达工程,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具备多方面和综合能力(观察能力、认识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因此,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挥之即成的问题,而是在长期的精读、多思、勤练相交融的潜移默化中实现的,只有巧妙地诱导学生,轻装上阵,身心融入,持之以恒地坚持一段较长时间的读练结合,学生作文水平才会快速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b2c2a58ab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