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颗星子下 教学目标: 1、感受一波三折的情节。 2、通过朗读,品味富有诗意的语言。 3、了解老师既严格又循循善诱的教导,体会浓浓的师生情。 教学重点: 揣摩人物心理,感受一波三折的情节中。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诗意的语言,体会课题“在那颗星子下”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首歌中唱道:“什么时光最难以忘怀?是这幸福的中学时代;什么时光最值得珍爱?是这美好的中学时代!”中学时代,洒满欢声笑语,友善的同学老师,纯真的师生情义,永远留在我们记忆的银河中„„让我们听听当代女诗人舒婷的少年回想吧。 二、朗读正音 柏(bǎi)油 捋(lǚ)下 勒(lēi) 咂(zā)着 撂(liào)在 撮(cuō)起 撵(niǎn)到 揪(jiū)住 戳(chūo) 三、解题: 文章有正《在哪颗星子下》和副标题《中学时代的一件事》 (一)正、副标题的作用 正标题对文章核心内容概括,副标题是正标题的补充,进一步揭示本质,是对正标题的辅助和补充。 (二)添加副标题的作用。 1、拟定的正标题范围太大,用副标题加以限制。 如:《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谈高尔基〈海燕〉形象》 《中学生呼唤“七色阳光”——对中学生“厌学”思考》2、主标题言而未尽,副标题起补充作用,二者相得益彰。 如:《于细微中见博大——面对显微镜的思考》 《咀嚼“桑提亚哥”——读海明威〈老人与海〉》 (三)如何添加副标题? 写了正标题之后,加破折号后写副标题。如果正标题很长,副标题就另起一行,加破折号后写。破折号与正标题对齐。 (四)解题: 1、“那颗星子”指谁?(星子:方言指星星) 林老师。作者把林老师比作是闪烁在“我”记忆银河中的星子,而且是一颗最亮的星星。 2、作者用这样的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题目的好处?) 这一比喻充满感激、充满深情,老师像一颗星,这颗星是拨亮“我”心灵的引路人。她成了一颗最亮的星星——这是学生对老师的最高评价。题目很有美感、诗意,并且能够让读者带着疑问阅读。 四、概括梳理文章 第一段(1节)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第二段(2-4节)勾勒中学时代“我”的个性,为下文继续做铺垫。 第三段(5-17节)叙写英文考试事件。(以时间划分) 第一层(5-7节)星期天晚上“我”在电影院巧遇林老师。 第二层(8-12节)第二天“我”临阵磨枪,侥幸的高分。 第三层(13-16节) “我”重考原形毕露,林老师与“我”促膝长谈。 第四层(17节)“我”与林老师在林荫道相别,以及对老师的感激。 五、研读、赏析 (一)第1段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第一节描写了母校周围的环境,奠定全文浓厚的怀旧基调。 (二)第二段的作用 1、第二节从整体追忆中学时代的生活印象向,有苦有乐,凸现文章主题事件给自己留下的记忆之 2、第三节写出了一个活泼好动的学生形象,也为下文表现林老师关心、爱护并理解、体察学生起铺垫作用。 对比(课业繁重与“我”的轻松),反讽(像登山运动员善于负重)等修辞的运用使枯燥艰辛的学习生活散发出温馨的情调。 (三)第三段 1、请同学概述中学时代的一件事(把过程讲清楚,注意顺序) 一次难忘的英语考试,:考前看电影,临考抱佛脚,考了第一;讲评得夸奖,重考却得47分;事后,成绩单上是“优”。 板书: 考前看电影 考第一得夸奖 成绩单的“优” 一 波 三 折 临考抱佛脚 重考47分 2、请同学讲讲你对这件事的感受。 ①过程可以什么词语形容? 一波三折 波澜起伏 跌宕起伏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引人入胜 文似看山不喜平 ②事件是否真实? 作者用第一人称写。(第一人称写的作用:真实、可信、给人亲切感) 人物心理符合青少年心理,很真实 3、圈划品读“三个意外”,通过动作等描写,揣摩“我”的心理、个性。 一次英语考试竟然出现了三个意外,曲折的情节中更有感人的细节,你认为哪个意外更打动你的心,请同学们选择朗读,并且圈划句子,揣摩当时“我”的心理以及个性。 预设1:学生先交流是第一个意外,这也是描写最详细的一个,引导学生品出此时我的调皮、贪玩、遇见老师的故作轻松、临时抱佛脚的紧张和窘迫、和老师的对峙、考第一的得意等。特别是有几个比喻句,“中山马路”“鸭子”等,指导学生适当的品味方法。 预设2:学生感兴趣的是重考片段,记得快,忘得快。引导学生读出我的震惊、尴尬、沮丧、羞愧。“像根木桩”。深。 预设3:第三个意外重在我的羞愧,“相思鸟„幸灾乐祸”(环境描写,烘托我被老师批评时的心情。闲笔不闲,增加情趣);“不敢正视”(有高兴、有内疚、有羞愧) 可见“我”的调皮、贪玩、聪颖,“我”是个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会玩、爱玩、调皮、聪颖的孩子。)“自己也不知道”表明当时的“我”迷学糊糊,说不清楚,把读书和玩混为一体,更不用说合理把握、恰当处理了。“别提走路时我的膝盖抬得有多高”,表明“我”感觉很好,自鸣得意,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板书:聪颖 贪玩 调皮 容易骄傲 4、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林老师的形象。(林老师是怎样一位老师呢?) ①假设:从113分到47分,面对这样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老师会怎么想、怎么做? 可能会怀疑她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可能令勃然大怒,当众训斥她;可能把她晾在一边不予理睬;或者干脆当众改了她的分数等,不管是哪种办法,处理不好极有可能伤及孩子的自尊,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预设16节----这段话简短婉转,循循善诱,入心入肺,抓住要害,点到为止, 使“我”心悦诚服。体现老师的真诚关爱、语重心长。(响鼓不用重擂) 15节----课后,林老师来教室门口等我,递给我成绩单,英语一格上, 仍然是叫人不敢正视的“优”。林老师很有教育策略,讲求教育艺术,实事求是,该肯定的肯定,该表扬的表扬,然后再指出问题。 14节----“微笑”等“我”的英语考试考了113分,林老师也给了“我” 一个“优”,可她为什么要“重新逐条”再考我一次? -----用心良苦; 10节-----老师的不动声色 板书:真诚 关爱学生 有教育艺术 5、如何理解林老师是我记忆银河中“一颗最亮的星”? 分析:面对这样一个调皮、贪玩、聪颖而又迷糊的个体,如果没有林老师当时及时的引导,“我”会怎样?这样的提问引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在对比中加深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从而水到渠成地回答了为什么“我”把林老师看成是记忆深处一颗最亮的星星的原因。再联系文中第二节,联系那一次难忘的英语考试。林老师的爱和她特殊的教育方式深深打动了我,以至人到中年还能清晰地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b3ccf8efc4ffe473368ab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