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颗星子下——中学时代的一件事》 舒婷 一般教学的常态目标: 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体会“我”与林老师之间的深厚感情。品味文章语言上的魅力。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 1、“捋”、“勒”、“撮”、“红殷殷”、“强记”、“沉甸甸”的读音; 2、标题和副标题的作用。 口语交际的训练设计目标: 想象“我”会对林老师说些什么话。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 林老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写作上的借鉴目标:小标题的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布置预习: 1、 自读课文,扫通文字障碍。 2、 自己查找作者舒婷的资料。 3、 自读课文,自提一个问题,并且尝试自我解答。 教学过程: 1、 学生课前演讲,学生点评,打分 2、 检查预习情况: 师:解决了哪些字词上的障碍? “捋”、“勒”、“撮”、“红殷殷”、“强记”、“沉甸甸” 师:本文的作者是?简要谈谈。 舒婷简介:舒婷,女,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 (闲话休题,言归正传) 3、 沉浸文本: 师:课文的题目是《在那颗星子下——记中学时代的一件事》,中学时代的事不可能只有一件,而作者却偏偏记这样一件事,可见作者对这件事记忆之深。能否从课文中找到明显的表现出作者这种感情的句子? (等我进入中回想这件事,„„记忆中摇想。) 师:这句话从结构上说,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引出下文) 师:为什么作者会如此怀念这件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师:课文的题目是《在那颗星子下——中学时代的一件事》,“那颗星子”指的是什么? (林老师) 师:为什么这么说? (课文最后一节) 师:从最后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对林老师是非常怀念的。“我”为什么会如此怀念林老师呢? 自读课文,课文哪几节写到了林老师? (第5、7、10、14、15、16、17) 师:能否抓住关键的表示时间的短语将这些表现林老师的地方分成三个场景? (“英语考试前期”、“第二天”“考卷发下来”、“过几天是考后评卷”) 不妨按时间顺序将课文分成“考试前夕”、“考试时”、“考试后”这三个场景,看一下林老师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找出表现林老师的语句。 场景一——考试前:“一望望见了我们的英语老师和她的男朋友”、“我努力想推测她看见了我们没有,因为她的脸那么红,红得那么好看,她身后的那位男老师„„比我们的班主任辜老师长得还神气。”、“我和林老师对望了一眼”、“为了寻找一条理由,她挽起他的首,走入人流中” Q:林老师为什么会脸红呢? (一方面是她知道自己违反了校规,被学生看到;另一方面,可能是害羞) 师:虽然在场景一中,无法发现明显表现林老师这个人物鲜明特点的句子,但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大致可以猜测林老师是一个真实的,有人情味的人,可能还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但...林老师的形象还不清晰。 找出表现林老师的语句 场景二——考试时:“这期间,林老师在我身旁„„就那样背过气去。” 师:能否提一个一针见血的问题? Q:为什么林老师在我身边停留的时间格外长? (林老师知道我昨天晚上偷着去看电影,肯定没有好好复习,所以担心我考不好。也可能是我自己心虚所致。) 师:说明林老师很关心学生。但林老师的形象已然不清晰。 场景三——考试后: 师:请大家仿照前面我们的分析方法,自己来试着分析课文最后一个场景,自提问题,自我解答。小组讨论五分钟,确定发言人。 Q:“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看似矛盾,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纤细”是指林老师的手,“沉甸甸”是指林老师对我春风化雨般的教育。 林老师没有直接批评“我”,而是先夸奖“我”,然后才指出我的问题,说明林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很会循循善诱的老师,是一个好老师。 师总结:通过分析三个场景,林老师的形象由模糊到清晰起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关心学生,更是一个有责任心,善解人意,循循善诱的好老师的形象。 师:回答前面的问题,为什么我会如此怀念这件事? (是因为林老师) 师:试着对林老师说一句话。 师:现在再来看题目,课题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正标题,一个是副标题,本文的正标题表达了本文的主旨,将林老师比作星子;副标题„„(教材p28“标题和副标题”) 师:本文语言也很优美,读了课文,有没有让你觉得特别好的句子?为什么? 1、有修辞手法的句子 2、语言优美的句子 3、最后一句,虽简短而意深。 作业布置: 1、 抄写词语 2、 完成课后的阅读题 3、 选自学校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试着生动地写写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03219145b9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