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象入手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诗由情生,亦能以情动人。深入其中我们感受到了工部的深沉、太白的昂扬、乐天的忧愤、易安的悲戚……情感的注入使古典诗歌焕发出独特的生命色彩。而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文学作品的终极目的。所以高考把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倾向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为重点考查对象。单单近三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卷就有大半直接或间接考查学生对诗词情感的把握和评价。且随着对高考古诗鉴赏答题要求的逐年提高,该题型的得分率呈逐年降低的趋势。所以,掌握快捷、有效的解读古典诗歌情感的方法已成关键。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立象尽意”、“超以象外”、“言在意外”。“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意”即主观情感,意思是人的情感要融注在形象中,不要特别地说出来,需要突破文字和形象的表面才能领悟到。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诗人在创作时往往思绪飘扬,头脑中会有大量形象闪现、跳跃、重组。无论是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还是写景咏物诗,都离不开意象,它是诗人从社会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各具特征的事象、物象、景象等客观外物的表象。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与形象之中。据此,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抓住诗歌中传达诗人情感的各类丰富的意象,从意象入手深入探寻诗歌的情感。 一、景象汇境,借景传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象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写景诗就是借助于一个个景象传达情感的,而由一个个景象组织联缀起来的生活图景就是通常所说的“境”,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会切合自己的心境并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将一个个景象联缀成一组群体景象,就是通常所说的“意境”。朱光潜曾经说过:“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须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境。”鉴赏诗歌时仅仅依靠一个个独立的景象是不可能挖掘出其中的情感的,必须摹画创设出“境”。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将离愁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所以,解读写景抒情诗时不能孤立地抓住单个的景象,而要将种种丰富的景象想象成一幅幅画面。 二、物象言志,咏物寄情 托物言志是诗人寄寓心志的常见方法。“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所谓“托物言志”,是指诗歌创作中一种凭借外物寄寓心志的表现手法。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诗人所言之“志”,有时亦称哲理、情感、主旨、意蕴等,这种艺术方 法,可使诗歌含蓄蕴藉。我们鉴赏这类诗歌时要抓意象的特殊内涵,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如:以折柳表惜别;用菊花喻指坚贞高洁的品质;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鸿雁表达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等等。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首诗就是借助于“蝉”来喻指自己高洁的志向。此外,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照此,解读这类诗歌时便有迹可循了。 三、事象诉情,即事感怀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解读这类诗歌,我们必须首先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它可以是国难、家愁、儿女情长的缩影,也可以是一首曲子、一个典故、一段历史事件,或是一种特定状态下的心境。例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由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此外,可以通过赏析“事”与“怀”的结合深入体味真情实感。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作。还有,即便是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诗人寄托的情感、写作的用意也不尽相同,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像这种就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另外一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必要成分,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因此理解诗歌可以从解读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想象,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情感。可以说意象就是诗歌的一个个细小具体的组织“细胞”,诗歌就是由这一个个意象“细胞”搭建起来的艺术“大厦”或有机生命体。因此,读懂诗歌,把握诗歌主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必须首先从分析意象做起。读懂了意象,也就明白了作者的意图,能够较为准确地推断出作品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c000b6fb0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