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导论课程心得体会

时间:2023-02-11 07:24: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环境工程导论课程心得体会

为期四周的课程学习,除了了解了一些具体的知识点,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师上课提到的几个问题。我想就下面三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1. 环境工程控制需要控制人的欲望吗?

以前我听说过一种说法,政府无法让十三亿中国人都过上美国人那样的生活。其背后含义我认为是,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消耗了太多资源,如果再加上十三亿中国人,那么世界上的资源是不够的。(除非发生世界大战改变整个世界的利益分配格局?)如果再引伸一下,这意味着中国人是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的,这些欲望包括使用高马力、高排量的汽车,消费资源型工业产品等等。

这样的说法具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从横向角度来看,一段时间内,地球上确实有一批人生活条件(这里仅用物质消费水平来作为参考量)优越于其他人,成这样的原因有经济、科技军事等因素。如果突然间让地球上所有人都过上最高水准的生活,立马会产生几个重要的问题。第一,由于生产力不够,无法生产这么多商品去维持这样的生活水平。第二,由于科技水平局限性,也无法处理由于生产、消费这么多商品导致的资源问题和环保问题。

然而,人的欲望确实是个无底洞。每个国家的每个人都想过上所谓的“好日子”。而环境的供给量和容纳量又是有限的。这看起来是个永恒的矛盾,那么从环境工程的角度来说需要控制人的欲望吗?老师上课的时候给出的答案是不需要。我的理解是,如果从国家政策层面去控制公民的消费欲望,其具体操作方式可能是规定每家每户每天的碳消费量之类的,这可能确实给环保方面减轻了许多压力,毕竟资源的采掘和废物的产出都少了很多,但这种行为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首先是人权的问题,社会学角度来说,这种限制人生存发展的动机就不能接受。其次,通过强制限制人们的消费来减轻环保压力,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动力不够,进而影响科技的发展,使得环保技术发展停滞(也许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停滞)

那该如何去看待人的欲望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呢?我认为这个矛盾也许会永远存在,但也正因为这个矛盾,导致人类社会会一直发展进步。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如今一个普通老百姓过上的生活水准,也比数百年前的王公贵族要舒适。这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于该矛盾的调节作用。也许没有欲望就没有发展。

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科技发展的速度可能会赶不上人们欲望膨胀的速度。必要的限制也是应该的,但限制的方式不应该是强制性和一刀切的。国家出台的一些政策和规定,实际上就已经是在限制某些对环境不友好的行为,比如加收燃油税,限塑令等等。此外,环保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它将会成为国民素质的一部分。

2. 消费更少商品?还是消费更多环境友好型商品?

这个问题来自课堂上的一幅漫画。两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自己的环保观念。

第一种认为,通过消费更少的商品就可以消耗更少的资源,产生更少的废物。这种观念的逻辑其实和第一个问题里所讨论的限制欲望来保护环境很相似。我们固然不能铺张浪费,但过度压抑消费也将使得整个社会失去活力。

第二种观念认为通过消费更多的环境友好型商品,可以提高这类产品的竞争力,使得市面上环境友好型商品占据主要地位,有利于保护环境。这种观念没有


去刻意压制人们的消费欲望,而是进行了消费方向疏导。理论上来说,一旦人们都热衷于消费环境友好型的商品,会形成一个正向反馈,鼓励厂家注重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从而整个社会也将变成环境友好型社会。但是有一个潜在的问题在于,一般来说环境友好型商品往往都有相对较高的价格。这部分高出的价格可能来自于商家采用新的工艺、技术、原料等因素所增加的成本。消费者是否乐意为保护环境去承担更多的花销呢?这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政策规定、文化教育经济收入水平以及为了环保所增加的成本比例等因素。我认为,一段时间内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变化是不大的,要想使公众消费更多的环境友好型商品,首先要降低它的价格。这包括科技的创新带来成本的降低,也依赖政府对这些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一定的补贴。否则单靠公众的自觉,可能仅仅只有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群体愿意去买单。

3. 什么样的体制更适合环境保护?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提到过中英两国由于体制上的不同所带来的环保结果不同。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一种包治百病的全能型体制,但是在环境保护这一方向上,也许一个“大政府”会更为有效。

在政治体制上,素来有“大政府”和“小政府”之争。其核心区别在于政府对于市场、公共服务等方面介入的程度高低。在环保问题上,如果按照“小政府”所奉行的自由主义,我认为注重环保的企业可能很难生存下去,整个社会的环保进程也会发展缓慢。而“大政府”能够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不光使得环境友好型企业能够发展壮大起来,而且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能够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去完成一些重要的环境工程项目。这类项目往往耗资巨大、周期漫长,而且回报低,无法由社会或民间力量完成。这时候政府必须发挥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在履行这一使命的时候,一个“大政府”显然是更有效的。



毛奕陶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M20177216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cb7570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