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何看待大学生的思政课逃课 作者:李风华 来源:《成功·教育》2012年第10期 【摘要】大学生逃课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大学思政课的逃课率最高,笔者通过用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方法分析得出: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老师的因素,最根本的因素是社会信仰的缺失,从而导致社会凝聚力的下降。因此,重塑信仰,增强社会凝聚力刻不容缓。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课逃课;杜尔克姆社会学分析 一、逃课现象普遍——课堂考察论文:《我的形势与政策课堂反思》 笔者作为一位外聘教师在一所职业技术院校任课三个学期,在任课期间,经常把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以及课堂作比较,发现不管是普通本科或是职业技术院校学生逃课现象都很普遍,而且同是一个老师讲课,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逃课率远远高于本科。为了了解学生,提高课堂上座率,本学期(职业技术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时是8周16学时)的论文为《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现状》。对某一行政班(商务管理,大三 ,人数:120人)进行了总结发现:120名同学都有过逃课经历,上课最少的是一次,最多的是7次;学生逃课最多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逃课的原因:75%的学生认为是教师人格魅力、80%的学生认为是课程性质、10%的学生认为个人因素、10%的学生认为是群体因素。下面我们将采用杜尔克姆的社会学分析法来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现象的原因,试图找到大学生逃课的本质原因。 二、逃课原因分析——杜尔克姆的社会学分析法 首先,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上。价值中立就是从具有稳定的社会现象入手,根据现象共有的外部特征给该现象下明确的操作性的定义,从而使描述现象的语言具有科学性。一说到逃课,学校、家人、老师更多地去用这个词来概括学生的不上课行为,可是学生往往一听到逃课这个词都很厌烦,他们甚至不愿意去用这个词,而用“旷课”或“挂课”,为什么呢?我们要找到这类逃课学生群体的集体心理意识。这种集体意识我们用直接观察的方法可能会遇到困难,统计数字可弥补直接观察的不足。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高校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的逃课率在25%以上,至于哲学等公共课则高达50%。 时下大学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大一是“实习生”,观察积累,瞅准机会,偶尔逃之;大二是“熟练工”,分轻重缓急,酌情逃之;大三大四是“老油条”,逃课没商量。 这些大学生在选择逃课时的行为初看起来仿佛都是出于自愿,是与他人无关的纯粹的个体事实,但任何群体中都存在强度不同,性质各异的舆论,而舆论是一种无形的社会事实,他完全可能对群体的逃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其次,要找“逃课”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应该到先行的社会事实中去寻找,而不是到诸多的个人的意识形态中去寻找。学生逃课最多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达60%,为什么高校的思政课成了学生的必逃课。原因在哪里? 学生因素:对思想政治课没兴趣,觉得没有专业课实用,从众心理,讨厌老师,点名被迫,隐性逃课(去了不听课),怠惰贪玩,没有时间(忙其他事)……这些都是学生逃课的因素,尽数枚举,无需解释。 老师因素:专才不够,魅力不够,态度不够,互动不够,消极心态等等。 为什么思想政治课逃课现象比其他课程严重?本质不在于老师,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学内容。正是由于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决定了学生逃课的决定性因素。试想,建国前后,那时的大学、那时的人民、那时的课堂,学生争着去上课,尤其是去学理论课如饥似渴,把新的理论、知识当做救命的稻草,把毛主席的话当作理论去学习、去宣扬,而我们现在,政治、理论只有政治家、理论工作者去关心,大多数的人只不过是把他作为人生的一个跳板而已。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就是社会的凝聚力在下降。据一项在校大学生入党动机调查显示,70%的学生认为入党可以好找工作,甚至有30%的学生不愿写入党申请书,很少几乎没有人把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去追求。如此我们用杜尔克姆的方法论来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政课逃课率上升的真正原因不是学生的原因、老师的原因,而是我们信仰的缺失,从而降低了社会的群体凝聚力。 三、一点思考——增强社会凝聚力 通过用杜尔克姆的社会学分析方法论我们得出:大学生思政课逃课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信仰的缺失,缺失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凝聚力的下降。当前,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正在经历着激变。媒体网络的发达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使得形成社会共识的难度加大。尤其是大学生时代,正是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任何一种不公平、不和谐的音符都有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胡锦涛总书记也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提出“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最后,引用人民日报评论员的一句话:在最大限度中增强社会凝聚力。 参考文献: [1]http://www.sina.com.cn.2011-03-2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6a68e58581b6bd97f19ea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