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下列词汇 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准货币:可以随时转化为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一般由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如银行承兑汇票、短期国库券等构成。 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简称币制。 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用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得拒绝接受。 格雷欣法则: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指当两种市场价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1944年7月在“联合国同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中心内容是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和固定汇率制。 牙买加体系:是1976年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广义的外汇是指一切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狭义的外汇则专指以外币表示的国际支付手段。 汇率: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比价,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形式。 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因此也称为应付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币,因此也被称为应收标价法。 固定汇率: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浮动利率 :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间内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 征信:指对法人或自然人的金融及其他作用信息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它是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保证自己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政府)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政府)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 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 国际信用:是指跨国的借贷活动,即债务人和债权人不是同一个国家的居民。 利息:是借贷关系中资金借入方支付给资金贷出方的报酬。 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 收益资本化:是指对于有收益的事物,可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计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金融风险: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的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是指金融机构在从事金融活动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或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挤兑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 货币经营业:专门经营货币兑换,保管及收付的组织,是银行早期的萌芽。 商业银行:是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兑结算等业务的银行。 保险公司:是收取保费并承担风险补偿责任,拥有专业化风险管理技术的机构组织。 证券公司:是为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提供服务的投资机构。 金融市场:是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 货币市场:又称短期金融市场,是指专门融通一年以内短期资金的场所。 资本市场:又称长期金融市场,是指以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有价证券为交易工具进行中长期资金交易的市场。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它是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的、用以证明投资者的股东身份和权益、并据以获得股息和红利的凭证。 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上面载明债券发行机构、面额、期限、利率等事项。 证券行市:是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时的实际交易价格。 股票价格指数:简称股价指数,是由金融服务机构编制,通过对股票市场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公司发行的股票价格进行平均计算和动态对比后得出的数值。 票据贴现:是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 票据承兑:是指商业票据(主要是汇票)到期前,票据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明事项,在票面上做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一种行为。 证券交易所:是二级市场的组织方式之一,是专门的、有组织的证券集中交易的场所。是由经纪人、证券商组成的会员制组织。 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既包括国际投资,也包括其他国际经济交往。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以某一特定货币为计量单位,全面系统地记录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 套汇:是指利用同一时刻不同外汇市场的汇率差异,通过贱买贵卖某种外汇赚取利润的行为。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步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经济全球化相继经历了贸易一体化、生产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三个发展阶段。 中央银行:是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 超额准备金:准备金中法律规定的部分,必须存储于中央银行,超过法律规定的部分,即为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货币供给: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可以由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批购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在地决定的,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 派生存款: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领域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 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给不足而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货币现象。 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还包括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 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金融深化: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 金融压制: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陷入一种相互掣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 二元金融体系结构:是指现代化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 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 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金融相关比率:即现有金融资产总值/国民财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ce534d5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