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学的发展史 我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教育起源与学校产生较早的国家。据古籍记载,董仲舒认为在五帝时代,我国已有名为“成均”的学校,现在看来只能视为有关学校萌芽的传说。我国正式的学校,则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之后的夏朝。 夏朝已有庠、序、校三种学校。庠,是养老与教育兼施的机构;序,则有明显的武士教育的特点;校,已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备的军体性教育机构。 商代的学校除“庠”、“序”之外,又增加了“学”和“瞽宗”。“学”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学校教育成型的标志,“瞽宗”,设有专职的教师,是传授礼乐,造就士子的专门机构。商朝学校已有大学、小学之分,教育内容以宗教和军事为主,还要进行读、写、算的教学。 西周教育集前代之大成,初步具有了学制系统。分国学与乡学两类。国学为中央官学,乡学为地方官学。国学分大学与小学两级。乡学按照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只设一级。西周官学划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两种类型,影响深远。大学分为五学,即所谓“成均,上庠、辟雍、东序、瞽宗”;五学并举之规模,在世界教育史居领先地位。 秦朝实施“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文教政策,造成学校教育的倒退和逆转。汉武帝时创立太学,标志着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汉代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类。中央官学有大学性质的太学,有特殊性质的鸿都门学(相当于文艺专科学院)、四姓小侯学(外戚集团创办的贵族学校)等。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分别设立学(郡国设立的,中学性质)、校(道邑设立的,中学性质)、庠(乡设立的,小学性质)、序(聚设立的,小学性质),其程度已有高低之分。 我国封建官学制度发展到唐代,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古代官学不仅依行政所属可以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而且依学校的性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有专修儒经的学校,如中央官学中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等。有专科学校,如直属国子监管辖的律学、算学、书学是大学性质的专科学校,太医署所辖医学校,太卜署所辖的卜筮学校,司天台所辖的天文、历数、漏刻学校,太卜寺所辖的兽医学校等,均属职官性的专科学校,地方府州大学中,也设立了医学科,在普通学校中开设自然科学等实用学科的学校,称为实科学校。在欧洲,直到l7、18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才出现这类学校。而我们国家,早于欧洲一千年,在唐朝就创立了实科学校,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还有特殊学校,如弘文馆,以详尽图籍教授学生,崇文馆,以经籍图书教授学生。总之,多种形式办学,是唐代官学一大特点。 封建官学随着社会的前进,曲折地发展着。宋朝官学对学生入学资格有所放宽,明朝国子学的教育对象更为扩大。宋代增设武学与画学,学校类型不断增加,唐代以后,官学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南宋到清代,《四书》已成为重要的教材,史学与文学内容也有所增加。 明朝中叶以后,封建制度进入了衰败没落阶段,封建官学制度则沦为钳制人民思想的工具,曾遭到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与教育家的抨击。至近代,革命的洪流,终于将封建官学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使我国教育进入了新阶段——私学。 古代私学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已见端倪。私学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则是在春秋战国之际兴起的。 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是私学的初创阶段,成就最大的是儒家,其次是墨家。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在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伟人。其门生弟子多继承他开创的事业,私人讲学授徒。子夏办学颇有成就,所培养的弟子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等,皆“为王者师”。孟轲所办私学也盛况空前,“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墨子·公输》中,墨子自称有弟子三百人。墨家私学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其纪律严格,弟子为义战而死,视死如归。 战国中期,诸子蜂起,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之学,大大丰富了我国私学的内容。 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历史,私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就程度而言,可分两级。蒙养教学与经师讲学,前者相当于中、小学,后者相当于大学。就主要形式而言,可分三种:经师讲学、蒙养教学和家学传授。 汉代经师讲学之风很盛,东汉更为兴旺发达,学生人数远远超过太学。两汉私学门下,有不少着名的大师,马融、郑玄等即为最有名者,他们的弟子常有数百上千人。郑玄是一位极负盛誉的教育家,他在战乱中,从教20余年,及门弟子不下数千,着录弟子万人。等他死时,“自郡守以下受业者,缭缓赴会千余人”。黟从郑玄的生平可见汉代私学之一斑。 隋唐之际官学繁荣,私学也颇发达,隋朝大儒王通,为着名的私人讲学者。宋代私人教学极为发达,着名讲学者有孙明复、胡安定、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等人。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以救国仁民为宗旨,一边着书立说,一边讲学授徒。 封建官学制度中,一般不包括蒙养教学,此项教育任务,多由民间私学承担。汉代蒙学名曰“书馆”;其师称为“书师”。唐代蒙学亦有村校之称。蒙养教学至宋代日益完备。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学教本为“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宋元蒙养教学之所,有乡校,家塾、冬学等名称,设置普遍,据称“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宋代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d0ef5e12f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