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素读经典》心得 “素读”,初听这个词,真是一头雾水,但学罢着实受益。它不仅敲醒了我日益慵懒的大脑,而且及时点拨了自己曾经在教学中的困惑。 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媒体发达了,网络兴旺了,自己也为坐在电脑旁就可以尽知天下事,饱读圣贤书而窃喜,更为自己的大脑解放而惬意,久而久之,阅读变成了“鼠览”——鼠标浏览。从此不愿去读书,不愿去背书,随之而来的后遗症——记忆力减退,也让我叫苦不迭。 清人张潮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对书的“藏、看、读、用、记”的评价告诉人们,“记”是第一位的,是背诵量决定了一个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强度。 相比之下,自己着实需要补课,自己脑中的积累量真是杯水车薪。所以,背诵就从每日的点滴时间开始吧。 审视自己的教学,素读的痕迹真是并不多,每次的积累更多的是朗读、感悟。而如今的孩子更存在读得少,背诵少,积累少,孩子的母语源泉几乎是干涸的,不少孩子的记忆中只有“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这样的几句摇篮诗。所以课堂的积累要做到有效的素读,课后鼓励孩子努力地素读。只要坚持,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又查阅了相关的学习资料,让自己对素读有更多、更深地了解。 “素读”,朴素地读,就是直接地阅读原著,朴素地理解原意,就是“你不带你的意见去读”(作家阿城语)。不借方法训练、学理分析或图文提示,而直接与书本素面相见。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书人直接读原著,深入进去领会原旨,由不知所云、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而逐渐弄懂作者的意图,理解书中的思想。按照毛泽东的话说,就是要爬进去,受点影响,而后跳出来,有所感悟。有人形容“素读”就是品功夫茶,在反复品咂回味中,体会个中意境和韵致,提升个人气质和修养。 记得自己小时候读书,总是先看前言、作者介绍、甚至别人对此书此人的评说论述,目的是使自己读书时容易理解,加深印象,有的放矢。岂不知,这种读书方法已使别人的看法和思想先入为主了。在有过一些经历,积累了一些知识后,这种方式反而影响了我们自己的感觉和思维,所谓读书,只是在别人咀嚼过的基础上又咀嚼了一遍。而“素读”就如同饮功夫茶,在慢悠悠的品味中体会个中意境和韵味,“读懂文本、读懂作者、读出自我、读出社会人生”, “天下无书则已,有则必当读”,每日临睡之时,我开始斜靠床头,细品几句隽语,慵读几页小书。只需用被子掩住半个身子,就着灯光,用心灵感应情节的跌宕,用记忆去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d866149f7ec4afe04a1df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