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时间:2023-02-02 05:09: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因材施教,以人为本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穷其一生都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早在两千多年前他的教育思想中就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今天进入21世纪我们的素质教育要人才辈出,要能够培养出素质良好的建设者和出类拔萃的人才,要想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那“因材施教”就非常重要,因材施教就必须让每个孩子在学习当中能够发出自己耀眼的光芒。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可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以人为本”,正是古代教育家对学生个别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与教授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那么这种“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无疑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但是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中,我们仍然看到,有的学校只注重知识,认为只要把知识单一地传给学生即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把知识看作是僵死的东西,学生死记硬背,学习知识视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学生最终成为书呆子。好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当前仍以带着新课程的帽子,用新课程的教学内容采取填鸭式题海术教学,学生课业负担比原来更重。这怎么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材呢?这是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相违背的。我想,什么时候学生在老师头脑中活起来,变成生动活泼的人了,什么时候教育也就成功了。

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怎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呢?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顺着兴趣发展,远比逼着学生死读效果要好得多。我们应当创新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找到他们学习的点,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分数,一个问候的话语都可以让学生感到暖暖的爱意,对于他们兴趣的培养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兴趣是慢慢培养的,这就需要我们洞察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潜在的兴趣。你不可能问一个从未见过巧克力的孩子,巧克力好吃吗?要使他们乐在学习,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新课程背景下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有效学习,作为我们教师一方面要自己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不注重于为应试而埋头教书,另一方面要在研究如何教学生的同时,不妨多研究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具体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孙子兵法》中说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想教育是一样,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座未曾开发的宝藏,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多与学生沟通,多了解


他们的内心世界,想他们之所想,教他们之所需。特别是在课堂提问时,当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不要急躁,而要抓住时机给予启发、引导,并给学生再次表现的机会。对那些答错的同学,也应在充分肯定其进步的同时,善意地帮助他们重新把问题答好,使学生因自己终于答出问题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苏联教育家曾经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有很隐秘的一角,你所做的努力只有拨动他们的心弦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一根筷子是夹不住饭菜的,只有老师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并认识到老师永远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永远是教育的主体,两者结合起来“一唱一和”才能真的做到因材施教。

尊重和爱护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现代科学表明大部分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其实并没有好孩子坏孩子之分,因为每个人没受教育之前都是一张白纸,也正是因为教育的可塑性才把教育看成一种永恒的投资。每个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特点爱好,我想孩子的多样性这是客观存在的,其实心理学家研究说得非常清楚,人是有多元之能的,人有语言的智能,数学逻辑只能,有音乐智能,有体育运动智能,有人迹关系智能,有自我认识智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是多样性的,我们不能用标准化的办法去培养孩子,而应该用多样化的教育去适应孩子的特点,适应孩子的个性,哺育他们成长,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工程,也是一门艺术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够随随便便讲不,不能随随便便否定,孩子的世界里有他自己独特的思维,独特的爱好,所以我想我们的教育因材施教,就是要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教师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会,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时代要求我们要爱护每一个学生,不能只对尖子生情有独钟,而对差生却爱莫能助,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根据学生各个教育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成才,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d9deee56bec0975f565e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