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 Images and the Reciprocity of Social Values on “Tik Tok”--On the Possibility of Writing a “Tik Tok” Micro-life Ethnography 作者:宓淑贤[1] 作者机构:[1]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民族学刊 页码:54-61页 年卷期: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抖音;微生活民族志;形象建构;社会价值观 摘要:人们构建形象、呈现自我的方式在自媒体时代不断发生着转变,这是人类学家不得不关注的现象。赵旭东教授指出,"微信民族志"时代已经到来。本研究认为,"抖音"作为当代青年中最具影响力的短视频平台,可以拓展微信民族志研究,但怎样开展"抖音"微生活民族志研究尚无一些有创建的尝试。本研究首先分析了书写"抖音"微生活民族志的可能性,进而厘清了研究对象,且以此为基础,对"抖音"微生活民族志进行了一种探索性的书写,试分析"抖音"短视频对个体形象建构的主观和客观影响。研究发现,短视频内容文本的反复强化特点促使个体有效建构自我形象;在个体不主动避讳被熟人观看时,他们的线下形象与线上形象基本吻合;看似是网民共同主动筛选出来的网红,实则是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反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dd23d978c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