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阳关曲》 黄煜宝 《阳关曲》是一个曲牌,也是一个词牌。他是由王维的《渭城曲》(又称《阳关曲》)的格律而定格的。王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语句淳朴淡雅,流畅自然,景明情真,清新和谐,读之,美妙意趣,溢于声韵。因而,广而传唱,这就出现了阳关曲。有曲牌《阳关三叠》,就是把王维的《阳关曲》叠唱三遍。苏轼论三叠歌法云: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或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宛转凄断,不类向之所闻。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古本三叠盖如此。及在黄州,偶读乐天对酒诗云:相逢且募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关于“三叠”的说法不一,第一句不叠,从第二句叠起是一种。我认为,第一句不叠,从第二句叠起的说法似乎不妥,无论从语意或音律方面论,从第二句叠唱,不合乎语意音律习惯。有两种唱法可能性很大,从第一句起叠唱三遍,或从第三句起叠唱三遍,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叠唱三遍,这才符合“听唱阳关第四声”的意思。近来,网上有人新编渭城曲传唱,乃是从第一句起叠唱。 说到“阳关第四声”,可以看出,古代人们读诗,也很讲究声调,除平仄规律外,也遵循四声规则。即一声平,二声扬,三声弯弯,四声降。“劝君更尽一杯酒”,“酒”的读音原本为第三声,但是,在“渭城曲”中,很自然的读出是第四声,即去声。所以,从“听唱阳关第四声”的断语分析,“阳关三叠”,从第三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起,叠唱三遍,比较合乎词义和韵律。 《阳关曲》作为词牌,他的格律是七言绝句,一二四句尘.新.人,第一,第二声,平韵。第三句的“酒”,为第三声而读作第四声,仄韵。阳关曲,整首诗,声韵朗朗,人人喜爱。宋代文学大家苏轼,写了七言绝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一二四句的寒.盘.看,可归为平声,第三句为“好”韵,为仄声,与王维的《阳关曲》几乎同韵。这首诗原名“小秦王”,又名“中秋月”,后来又名“阳关曲”,而且人们普遍的称他《阳关曲》。人说苏轼的阳关曲有三首,但我只看到一首。如此,《阳关曲》这个词牌就由唐宋两个文学大家的诗定格了。他的格律就是,七言绝句,一二四句压平声韵,有人说他是第一声韵,即“平”声韵。第三句压仄声韵,有人说他是第四声,“听唱阳关第四声”,即此,即“仄” 声韵。这只是大致上的音韵。但是,符合上述音韵的诗也累见不鲜,为什么只把王维的渭城曲和苏轼的中秋月称作阳关曲,而其他作品则不称阳关曲呢?应该还有第二个因素,就是,表达别后思念,不忍离别的情怀。像渭城曲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这样,中秋月有“此生此夜不长有,明月明年何处看。”也是这样。如此,“阳关曲”应该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平仄格律,二是表达思念不忍离别的情意。凡是符合以上格律和内容的诗,都可以叫作阳关曲。为区分起见,应有副题。如王维的阳关曲又称“渭城曲”,苏轼的阳关曲副题“中秋月”。 去年,我写了“天山初雪素妆新,戈壁朔气霜似银,阳关望断南飞雁,满目黄沙思故人。”也近乎阳关曲的格律,表达的情怀是,看到雁南飞,不忍他的离去,思念离别故友时的境况。于是,取名《阳关曲》,发表在网上,渊博的网管为之添加了副题(西出阳关),实在太美妙了,好像有渭城曲中王维送别后,出阳关的感觉。十分感谢。阳关曲很美,情趣表达的很细腻。希望能看到更多的阳关曲。 以上认识未必正确,只是为引起讨论而已。希望看到更多的讨论,以便全面认识《阳关曲》。 2016年8月上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ddb61b2f7ec4afe05a1df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