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中的荒诞美学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这篇文章主要是围绕着荒诞这一范畴展开的,现总结如下: 首先,荒诞是一个现代美学范畴,尽管在古典之中已经萌生了某些荒诞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都没有引起上的思考,因此荒诞一直停留在量变的过程之中。直到现代社会的兴起,荒诞不仅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出现在大量的艺术之中。同时在哲学领域,非理性主义的兴起、存在主义哲学对于现实中的荒诞进行了阐释,这样荒诞就有了美学和哲学意义。 其次,荒诞作为现代美学范畴具有与以往审美范畴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特征。首先,荒诞是一种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它与以往的艺术样式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在现代荒诞艺术中,震惊和恐惧是人们最大的审美体验。在震惊中伴随着恐惧是人们对现代艺术最明显的感受。其次,荒诞艺术中也包含着滑稽和可笑。这种滑稽和可笑中既包含了喜剧范畴中的滑稽,又含有现代人无奈和无助的可笑。最后,荒诞艺术中还存在着一种虚无和自由的审美特征。现代艺术中对于价值体系失效之后产生的虚无感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在虚无的前提下又展现出一种追求自由的审美感受。 最后,现代美学与传统美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反思性和批判性。荒诞作为现代美学范畴自然具有某种审美的意义和价值追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现代性自身也在不断的分化,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产生。同时,两者之间还产生了冲突和矛盾。社会现代性使得人变成了"非人",而作为感性的审美现代性试图唤醒了人们的感性体验。 荒诞文学中表现出的语言批判策略更是充当了审美救赎的功能,使得人们对工具理性有了一种批判和反思精神,同时人们在审美救赎之中重新恢复感性,恢复人自身的主体性。 正如现代性正是反"现代"一样,荒诞的意义正是体现在反抗荒诞的过程中。荒诞的展现正是人们对于形而上的追求和思考。 : 论着: [1] [法]加缪。西西弗的神话[M].杜小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法]托德。加缪传[M].黄曦耘、何立、龚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杜小真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7. [4] [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5] 杜小真。存在与自由的重负[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6] 朱立元。西方美学范畴史(第三卷)[M].山西:山西出版社,2006. [7] [德]西美尔。叔本华与尼采[M].朱雁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 莫伟民。莫伟民讲福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 柳鸣九。二十世纪文学中的荒诞[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10] 加缪。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M].杜小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11]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2] 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13] 海德格尔。尼采十讲[M].苏隆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14] 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5]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6] 朱光潜。悲剧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17] [英]阿诺德·欣奇利夫。荒诞说--从存在主义到荒诞派。刘国彬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18]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9] 黄曦耘。重读加缪[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0] 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1] 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2] 叶廷芳。现代艺术的探险者[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7. [23] 周来祥。文艺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4] 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5] 张容。形而上的反抗--加缪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6] [德]沃尔夫冈·凯泽尔。美人和野兽--文学艺术中的怪诞[M].曾忠禄、钟翔荔译。 西安:华岳出版社, 1987. [27] [苏]舍斯塔科夫。美学范畴论--系统研究和历史研究尝试[M].理然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 期刊论文 [1] 吴金涛。卡夫卡的荒诞美学论析[J].陕西理院学报, 2009(04)。 [2] 孔帅。荒诞美学范畴意义探析[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7(04)。 [3] 刘冬青。西方后现代艺术中的荒诞美学[J].大众文艺, 2011(01)。 [4] 李鲁祥。从美学范畴的角度论荒诞[J].齐鲁学刊,2004(05)。 [5] 潘知常。荒诞的美学意义--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J].南京大学学报,1999(0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df9510cbf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