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 傲神态。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前言】 《出塞二首》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 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 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 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乂耐人寻 味。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其至推奖它是唐人七言绝句 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 魂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 利者的骄傲神态。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 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 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 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 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 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儿乎都是派 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 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 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 中国北方的屏障。 【翻译】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 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赏析】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 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 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 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 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 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 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岀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 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 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 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 死未归的人们。“万里长征人未还”,乂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里的 “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抬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 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 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 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 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乂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 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 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 乂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乂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 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 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 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 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 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f07392e74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