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的战略为什么没有实现 重读三国历史,又重温了那段群雄忽起忽灭的岁月,感慨有有所不同。其中三国形成的规划无疑于出于诸葛亮与刘备在隆中的秘密交谈,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通过自己对当前信息和历史经验的整理,大胆的对于天下局势的走向提出判断和自己的设想。但为什么只猜中了开头(三足鼎立)没有猜中结局(汉室复兴)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雕琢的材料不行,刘备的个人水平跟刘邦和刘秀相差甚远。刘备不喜欢读书,而他的对手曹操手不释卷。作为创业者和决策者,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自身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储备只靠点社会常识是难以深孚众望的。他因关羽被杀而一怒之下发动夷陵之战,与刘邦面对父亲即将被烹和刘秀面对哥哥被害的表现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诸葛亮为刘备集团身上进行谋划,就像雕刻师用材料进行雕刻一样,材料的制约直接影响作品的好坏。 诸葛亮屡次北伐的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其个人成功得太早。一个人二十多岁就身居高位,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既有利又有害。少年得志导致他身上始终有种理想主义情怀的蓝图,而没有经历现实主义的淬炼。五次北伐实施是自己把自己急于困住在“兴复汉室”的牛角尖里面,老是下不来台,不能采用各种不符合道德的手段实现目的。 以弱胜强绝不可以采取常规方法实现,刘邦战胜强敌项羽在于:1.自己坚持正面;2.韩信发展北线;3.英布发展南线;4.彭越坚持敌后;5.陈平进行隐蔽战线等多个方面战斗的结果。而诸葛亮仅仅采取一个方面的正面战场就像战胜5倍于自己的对手,那就如同儿戏。其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谋略战(支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各种力量采取各种方式与曹氏家族进行斗争),而不应该仅仅是走直线,争夺一城一地得失。 综上所述,隆中对应该看做一种防守性战略,而不是一种进攻性战略。它可以通过避实击虚的手段获得根据地,但是不适合取得根据地之后的战略进攻使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f1b51d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