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马 怎堪诉打马心情 一局平分出四边,到窝仍与度关先。终朝打马为娱乐,不顾频输万亿钱。 这是宋徽宗的一首宫词,写的是北宋时风靡天下的一种棋艺—打马。 打马近似于唐代盛行的双陆棋,属于一种争先之戏。玩家各有若干棋子,从起点出发,掷投骸子,按照骸子的点数行棋,最先把自己的全部棋子走到终点者为胜。 双陆的参与者通常为二人,打马则突破了这一限制,最多时可以有五人参与一局棋。人数的增加使盘面的变化更多,玩起来更热闹。 和双陆一样,各个玩家手中的棋子彼此有明显的区别,但每个人手中的棋子却是完全一样。而棋子大多为铜制,也有骨制或者象牙制成,如《事物给珠》中记载: 打马用铜或牙角为钱样,共五十四枚,上刻良马名,布图四面,以投子掷打之。 牙角所制的棋子现在已经看不到,但铜铸的棋子今天还能在收藏者那里看到,收藏者称其为“打马格钱”或者“马钱”。 宋代的马钱大多铜质精细,制作讲究,十分精美。外形多为铜钱状,直径约三十毫米,厚度二毫米左右,中间有方孔或者无孔。 马钱的正面通常写有马的名称,另一面为马形;或者马名与马形同处一面,另一面也完全一样。所用的马名多取古代的名马,像“千里”、“赤电”、“追风”、“绿耳”等。 打马与双陆最大的区别是在棋盘上——比起双陆,打马的行进路线更曲折更复杂,障碍与磨难更多。又因为参与者增加,各人手中的马的数量也远远超过双陆,于是小小棋盘之上有一种万马争先的气势。 南宋绍定年间的进士林希逸把打马的行进路径比喻为“九折羊肠”,他的一首《打马》诗中写道: 九折羊肠片纸间,机心靓面险于山。是非喻马一儒墨,得失争蜗两触蛮。危似楚兵临汉堑,急如齐客度秦关。良图邂逅何分别,莫诧争雄衣锦还。 看来这里用的棋盘是纸制的,比起唐朝时奢华的双陆棋盘,简陋寒酸了许多,但相应的好处是更容易普及,下棋也更加方便,只要找一小块平展之地把棋盘铺开,蹲在旁边就可以开战。 两宋时流行的打马之戏有多种,各种打马的形制与玩法不尽相同,并行天下,如李清照在《打马图序》中说: ……打马,世有二种:一种一将十马者,谓之“关西马”;一种无将二十马者,谓之“依经马”。流行既久,各有图经凡例可考,行移赏罚,互有同异。又宣和间人取二种马参杂加减,大约交加侥幸,古意尽矣,所谓宣和马者是矣。 予独爱依经马,因取其赏罚互度,每事作数语,随事附见。使儿辈图之,不独施之博徒,实足贻诸好事,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 总结起来,这里一共提到了四种打马,一种是“关西马”,每方一将十马;一种是“依经马”,每方二十马,无将;第三种是“宣和马”,由前两种综合而来;最后一种是李清照新创的“命辞打马”,或者说“易安马”,是在依经马的基础上形成。 南宋文人朱翌有一首《观诸公打马诗》: 酒酣佑坐展博局,分曹并进角马足。过关验齿出天衢,入关未掩绕日轴。十骥并驱纵来往,一将折签制起伏。击前迭关未掩绕日轴。后看腾骤,避堑守获良局促。封逐。缓时必若出门殿,妙处正须蚁封逐。 ....... “十骥并驱纵来往,一将折箠制起伏。”看来诗中所写的是“一将十马”的关西马。而关于宜和马的记叙很少,能见到的只有清朝除期王士祯的一首《宣和打马图》,通读此诗,可以大致揣摩一下宣和马的形制。 其中的“扼窝据险一敌万,倒行逆施歘 驰突”、“那知高步易颠蹶。夹堑一朝遭困辱”等句,说明宣和马有“窝”、“夹”、“堑”等的设置,有函谷、玉门等关隘,也有倒行的规定。“扼窝据险一敌万”一句,似乎某一窝中有了马之后,对手的马便不能进入,也不能跨过这一个窝,这一点与其他的打马不大一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f5e068a52d380eb62946d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