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永年广府古城传统民居做法——以武禹襄故居为例

时间:2023-06-04 07:01: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永年广府古城传统民居做法——以武禹襄故居为例

摘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府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东北永年县,建邑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城墙高耸,城河环绕,明清时为直隶省广平府,商贸云集,极为繁华。虽经过战火烽烟,岁月侵蚀,古城仍保留了基本完整的明代城墙及许多明清民居。武禹襄故居临近古城阳和门(东门),中轴线保存较为完整,建筑情况较好。本文试以武禹襄故居为例,通过对其建筑形制、做法的研究,浅析永年广府古城传统民居的地方做法。

关键词:广府古城;传统民居;地方做法

1广府古城传统民居

邯郸市传统民居保留较多,但寨堡式的大型宅院居多,平原大型宅院较少。广府古城内保留的老建筑群为研究邯郸的平原大型宅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条件和基础,也为此类建筑的修缮提供了依据。

广府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东北永年县,距离邯郸市区约20公里,建邑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广府古城坐落在永年洼中央,四面环水,芦苇茂盛,荷叶翩翩,虽地处华北,却有水乡之意趣,吸引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且城墙高耸,地势易守难攻,明清时为直隶省广平府,百年间极为繁华,商贾云集,名门望族聚集于此。虽经过战火烽烟,岁月侵蚀,古城仍保留了基本完整的明代城墙及许多明清民居,部分民居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院落格局,临近古城阳和门(东门)的武禹襄故居便是其一。 2武禹襄故居概况

武氏自明初从江南移至广府,为当地四大望族之一,书香门第,人才辈出。武禹襄虽出身书香门第,但不思利禄,毕生研习太极拳,为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故居建于清道光年间,坐北朝南,依三条轴线而建,但东、西轴线建筑已毁,现仅存中轴线。中轴线为三进院落,现自东侧入口进入,自南向北主建筑依次为仪门、会客厅、武毓荃居室、武禹襄居室,主建筑及厢房均保存较好,现经过修葺向公众开放。

3故居建筑形制及做法

武禹襄故居为北方传统合院建筑,以院落为单位,多个院落串联成轴,各轴线独立却又相互连通,因东、西轴线均损毁,轴线间的联系、分隔已不存,整个建筑群的流线、格局也难以研究。现仅就中轴线研究其形制及做法。

中轴线一般为建筑群的核心区,有着最高的建筑规格与最优的建筑工艺,极具代表性。故居中轴线各建筑均为硬山前出廊,除武毓荃居室、武禹襄居室为五间外,其他建筑均为三间,冀南民居中常有的两甩袖正房及平顶建筑在中轴线中均未出现。在会客厅西侧隐藏着一个小教堂,为武禹襄曾孙武毓荃赴日留学归来所建,因年久失修仅西山墙及南墙保留了下来,西山墙上有两个精致的尖券窗洞,在一众方形、圆券窗洞中别具一格。

故居内各建筑的形制及做法较为相似,以下将从台基、墙体、梁架、屋顶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3.1台基

各建筑均为砖台基,无角柱石,台帮和台面交接处有一圈交圈甃砖,甃砖的转角交接处改为卧砖,甃砖内侧铺地面铺装,仅主要建筑的前檐台明使用了阶条


石,个别建筑的阶条石不满铺而仅仅是明间使用,明间阶条石两侧与台明甃砖相连。有前出廊的部分建筑,在金柱轴安门的位置也会使用甃砖(一排~三排),以区分廊内地面及室内地面。这种利用甃砖对不同部位、不同铺地方式或不同高差的地面边界进行限定的做法,在故居的院落地面及广府古城的多个老建筑(如武家大院)中均有使用。地面的铺装形式主要为方砖斜墁及条砖十字缝做法,部分建筑廊内、室内采用了以上两种不同的砌法。 3.2 墙体

各建筑墙体均为青砖墙,从外观暂未发现有使用土坯砖的情况。

冀南民居中常在外檐墙里外使用不同的材料,外皮及接近地面处等更需要防雨防潮的部位采用青砖,内部用土坯砖,里皮表面抹白灰。土坯砖的使用起初是工艺及成本所限,后来演变成了一种砌筑习惯,虽成本低廉、热稳定性好,但土坯墙的缺点也是显著的,一旦墙体周边屋面出现漏雨就会直接导致墙内衬里的土坯软化进而导致墙面发生空鼓、坍塌,寿命不及青砖墙。在广府现存的几处大型宅院中,笔者仅在武家大院发现了一栋保存较好的墙体为青砖、土坯砖混合砌筑的建筑。武禹襄故居的墙体未出现使用石材的情况,墀头角柱、腰线石挑檐石均未出现,在挑檐石的位置仍使用了砖,有些建筑使用了一段同砖等高的木头。 我国传统建筑以木架承重,即所谓墙倒屋不塌,相对于不同摆砌样式对墙体受力的作用,更关注摆砌样式本身。但广府古城内的传统民居多为砖木混合结构,将局部墙内的梁架取消或使用较小的材料,即墙、木架共同受力,墙体的摆砌在有利受力的基础上进行。青砖墙砖的摆置方式以卧砖十字缝为主,部分墙体多层顺砖会用一层丁砖进行拉接,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墙面艺术形式。山墙、檐墙均不出花碱,下碱、上身的砖无区别,但在墙外看面下碱的位置有一道嵌入墙内至少60mm与砖同高的碱木,各建筑碱木大小随用砖尺寸不一也不尽相同。就目前的墙体酥碱情况来看,碱木对于吸收墙内水汽,减缓地面水汽上浮有一定的作用。出檐建筑两山出墀头,但墀头宽度均小于墙厚不与其等同。门窗洞口多为方形,仅个别为圆券,在武家大院常见的八字门窗洞口在武禹襄故居中少有出现。 3.3 梁架

各建筑均为砖木混合结构,外围护结构为青砖,屋架及梁柱为木结构,山面梁架埋于墙内不可见。木构形式主要为抬梁式,内檐梁架露明有油饰无彩画,木柱直顺,但梁檩构件均为具有自然弯曲风格的自然材,既体现了营建时的因材制宜也有着柔和自然的观感。梁架形式不似明清北方官式建筑,沿用许多唐宋时期做法,如檩下不使用垫板、枋子;瓜柱(蜀柱)间使用顺脊串、顺身串;除主轴线上的建筑外均在脊檩下使用了叉手;无论有、无斗栱,出廊的檐柱头上均使用了远宽于额枋的普拍枋。 3.4 屋顶

现存屋面除复原的小教堂屋面外均为干槎瓦屋面,即不使用盖瓦,体轻省料,复杂的瓦瓦方式使屋面防水性能也很好。整个干槎瓦屋面两端以一垄合瓦、三垄筒瓦及披水砖结束,各屋面均有正脊、垂脊、兽,垂脊压在两垄筒瓦之上(外侧还有一垄筒瓦),正脊、垂脊上使用的陡板均做雕花,正脊不使用吻兽,脊端同垂脊一样使用了望兽,但更为别致,尾部很有特点。

屋面苫背基层主要有两种:望砖及木望板,且多组合使用,仅个别建筑全部使用了木望板。望砖及木望板组合使用时,檐檩或檐墙以外使用木望板,与椽子等檐头附件通做油饰,檐柱或檐墙以内使用望砖,仅椽子做油饰。武家大院出现的苇箔做法在故居建筑群内并未见到。椽子均为乱搭头做法,方椽、圆椽均有,


但方椽居多,前出廊的建筑在檐椽以上还附有飞椽,飞椽截面虽为方形,但后尾截面大于椽头截面,飞椽、檐椽仅椽头做彩画,椽身均做油饰。

两山山尖与屋面交接的位置多以条砖做砖博缝,个别建筑仅在出廊部分使用了木博缝,其后仍为砖博缝。与北方官式做法不同的是砖博缝不使用博缝头,大连檐端头未隐藏于博缝头以内而是露明,有趣的是,即使使用的是有博缝头的木博缝,大连檐端头也是露明的,推测应该与其屋面没有盖瓦及披水砖的位置有关系。

4结语

本文对于广府古城内保留的大型宅院仅研究了武禹襄故居一处,将建筑分为四个部位进行了分析,其他宅院并未深入的进行研究、分析、对比,虽体现了广府古城传统民居较为典型的做法,但不够全面,且未涉及施工工艺,因未进行横向对比,对同类做法的细微差距也未曾提及。这些问题将成为下一步对广府古城传统民居进行深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5 [2]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

[3]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f5f536831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