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语言学浅论

时间:2023-06-04 04:08: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佛经语言学浅论

作者:何婉萍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20

要:文中说明了佛经语言学的定义、内容、范围等,以及如何研究佛经语言学、研究佛经语言学的意义和应具备的条件。 关键词:佛经语言学;定义;条件;意义

作者简介:何婉萍,民族:汉,单位:广西大学文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专业: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音韵与方言

[中图分类号]H0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20-0137-01

众所周知,自汉代以后,汉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佛教文化长期巨大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得以实施的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条件是延续近千年的佛经翻译,它使一种属于另一独立发展体系、比之汉文化有极大差异的异邦文化以汉语的形式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体现,不但使佛教能够在中土广为传播,还为汉语历史文献宝库创造了流传至今仍有将近六千万字之巨的重要财富。所谓佛经语言学,就是要弄清楚古代佛经里面所说的话,这样不但能帮助读者克服读经时的语言障碍,更可以作为探索古代汉语的重要凭借。 一、引言

民国初年,梁启超写了一部《佛学研究十八篇》,其中有《翻译文学与佛典》一章,特别强调我国近代之纯文学,若小说,若歌曲,皆与佛典之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并论及马鸣所造的《佛本行赞》,实是一首达三万余言的长歌,虽然不用韵,然而读起来,却觉得与《孔雀东南飞》等古乐府相彷佛。而其《大乘庄严论》则几乎是一部《儒林外史》式的小说。能令读肉飞神动

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更用了两章的篇幅来介绍佛教的翻译文学。他认为佛经中国文学史开了无穷新意境,创了不少新文体,添了无数新材料。胡适又认为,印度文学有一种特别的体裁,散文记叙之后,往往用节奏文体重说一遍,这部分叫做。中国弹词文学里的说白与唱文夹杂并用,便是受佛经的影响。

自梁启超、胡适以后,人们除了宗教的佛经、哲学的佛经之外,开始注意佛经文学的一面。然而,文学和语言是一体两面的。既然注意到文学的层面,自然也会逐渐注意到语言的层面。事实上,当梁启超强调文学价值的同时,他也专有一节谈及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他发现佛经一概不用之乎者也;也不用骈文家的绮词俪句;倒装句以及句中夹杂解释语的情况极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又多重复前文语。还有许多带有长串形容词的名词;散文与偈交错,而偈又无韵。这些分析已经触及了语言研究的问题。 二、什么是佛经语言学

人类利用语言传播自己的经验,累积共同的智慧,它几乎是整个文化赖以成立的基石。所以,无论是中西方的学者自古都非常重视语言的研究。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尔雅》、《说文》、《方言》、《释名》之类的语言学专着,清代的语言文字之学更是达于鼎盛。近几百年来,西方的研究成果超越了我国,所谓现代语言学指的正是西方的语言学。

真正了解语言,应该由四方面着手:语音、构词、词义与句法,这是语言组成的四个主要领域。因此,佛经语言学的研究可以划分为这四个部分。所谓佛经语言学,也就是弄清楚古代佛经里面所说的话,包括东汉以后所有翻译为中文的佛教经典,也包括唐、宋、元、明各代本国和尚所撰写的禅宗语录。佛经语言学就是要把里面的语言现象弄得清清楚楚,这样不但能帮助读者克服读经时的语言障碍,更可以作为探索古代汉语的重要凭借。

佛经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就是要观察我们的语言是如何产生变化,变化的规律又如何?因为佛经保留了大量当时的语言记录。古代的译经者为了更有效地传播佛法,总是运用社会大众的口语来进行佛经的翻译。所用的词汇,在当时都是耳熟能详的群众用语,唯有这样,佛法才能深入民间,和民众没有隔阂。

但也正是这个缘故,今天我们读佛经感到困难重重。因为社会的语言最容易产生变迁,不断的演变是语言的常态。一般人认为佛经难读,他们总有一个误解,以为是其中的道理过于艰深,不是一般人能够了解的。其实,佛经正是佛陀想要传播的教训,它必须是平易近人的,译写成中文的佛经也当遵守这个原则。那么佛经难懂的症结在那里呢?其实是语言。因为那是古代的白话文。因此,我们今天若要真正读懂佛经,首先就必须克服语言的障碍,必须从佛经语言学着手。

三、为什么要研究佛经语言学 (一)了解佛经语言的面貌

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研究佛经语言学的知识至少有两个目标: 第一、是要通读佛经,了解佛经语言的面貌,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第二、在于了解自己语言的变迁历史。知道语音、词汇、语法如何改变,进而把语言的奥秘揭发出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代的出家人,把佛经语言学的钻研,视为日常生活中一门重要的功课。宋代郑樵《七音略》序提到:释氏以参禅为大悟,通音为小悟。所谓通音,就是语言、音韵的研究,可以说一部中国声韵学几乎与佛门脱不了关系,同时也说明了古代僧人对佛经语言学的重视。 (二)中文佛经是全世界最庞大的佛典数据

说到佛经语言学,一般人总有个观念,以为就是指梵文、巴利文的研究。这个观念未必正确。其实,全世界最丰富的佛经文献是由中文写成的。其中有极多的语言现象至今尚未弄明白,如果连我们自己语言写成的佛经都还弄不清楚,而去研究外语佛经,不是有一点舍本逐末吗?试想,我们拥有一部又一部的大藏经,从宋代的《开元宝藏》,到今天的《佛光大藏经》、大陆新编的《中华大藏经》,前后曾编过三十部以上的大藏经。这么丰富的语言数据,竟然把它放在一边,冷落而不加过问,又多么可惜啊!

事实上,梵文、巴利文的研究,对本国的语言学无法提供任何实质上的帮助,其目的只是在于原始佛教思想的探索而已。这类工作,熟悉拼音文字的西方学者已经做了很多,我们实在不需要舍己之长,而去逐彼之长。要知道,有一件事是外国人很难深入的,那就是全世界最庞大的佛典数据——中文佛经。 参考文献:

[1]董志翘:汉文佛教文献语言研究与训诂学[J]。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 [2]梁晓红:佛经音义与汉语词汇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梁晓虹:佛教与汉语词汇[M] 北京:佛光山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 [4]徐时仪、陈五云、梁晓红:佛经音义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俞理明:佛经文献语言[M]。重庆:巴蜀书社,1993

[6]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3f5f90e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