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湖畔 转引自三水中文优秀教案 孤独的收割人 华兹华斯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遍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那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对两首诗如何进行比较阅读。 3.学习如何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 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驰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解题: 作者及背景简介: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人物。1787年进入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1790年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旅游,受到当时法国革命思想的强烈感召。一年后,他又一次访问法国,与法国革命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坚定地拥护法国革命,回国后即创作了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诗歌。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逐渐兴起、壮大,自幼就深受自然陶冶的华兹华斯决心投身大自然,潜心写诗并探索人生意义,1798年他与塞缪尔・柯勒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开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篇章之一。华兹华斯终生定居于田园乡野,关切农村下层劳动群众,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以满腔的同情和敬意,描写农民、牧民、流浪者的困苦生活,歌颂他们纯良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其诗风清淡朴素、含义隽永。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刈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刈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fc46f2f1b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