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级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课程作业 DG1005015 曲笑飞 纪律与法律 ----从解读中纪委“跑官禁令”谈起 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 曲笑飞 新年伊始,又到了例行各级党委、人大、政协、政府换届的时节,中纪委继中组部于2010年底在全国内印发《坚决刹住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关于12起违规违纪用人典型案件的通报》之后,又发布了《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的通知》。据通知前言表述,该规定系于“换届期间往往是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易发多发期”的认识前提下,为着“营造风清气正换届环境,保证换届工作顺利进行”的目的,采取明文规定形式以实现“严明纪律、警示在前,全程监督、综合治理,惩防并举、严格问责,以最坚决的态度和最有力的措施同用人上不正之风进行战斗,用铁的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并将该举措的意义上升至“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实现‘‘十二五"规划,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高度。 《通知》内容由五部分组成,包括“一、严明纪律,维护换届工作的严肃性;二、严肃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遵守换届纪律;三、严格监督,把换届工作全过程置于有效监督之下;四、严厉查处,狠刹换届中的歪风邪气;五、严密组织,加强对严肃换届纪律工作的领导”。其中,第一部分旨在明确一系列相关的纪律规定,应系通知核心所在,故国内媒体在报道时大多将该通知简称为“五严禁、十七不准”或“跑官要官禁令”,而其余部分均可看作教育、领导、组织、监督等配套措施。 通过细读这个“五严禁、十七不准”的条款,不难发现其内容基本均系之前已有规定的简单重复,或出自《党章》,或出自《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文件,即使有个别条款的表格方式有异,亦可从这些已有规定的原则规定、概括性或兜底性条款中推出,并无创新之处。结合社会对当前国内政治生态的主流态度及本人的直觉判断,感慨之余,几个与法学理论相关的问题不免从脑海里浮现了出来: 对于纪律,以法学理论中常用的制度分析予以评价是否可行? 若对该“五严禁、十七不准”或“跑官要官禁令”进行制度分析,评价结果如何? 1 2010级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课程作业 DG1005015 曲笑飞 纪律与法律之间的边界何在? 本文以下将按上述问题思路及顺序展开讨论。 一、对纪律进行制度分析的可行性 尽管我们自出生起就生活在一个纪律无处不在的世界里,但对于“什么是纪律?”这个问题,在模糊的感性认识之外,欲为其作出一个比较严格的定义尚非易事。常见定义方式有以下三种: 1、为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进行而要求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文。纪律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强制性。 2、纪律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集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例的总和,是要求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 3、一般来说,纪律有三种基本涵义:①纪律是指惩罚;②纪律是指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手段;③纪律是指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这三层意思概括了纪律的基本内涵,同时也反映出良好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外在的强迫纪律逐步过渡到内在自律的过程。 综上,无论从何种角度对“纪律”予以界定,总绕不开三个实质:①纪律仅在集体中有效并指向该集体的利益;②纪律是约束集体成员的普遍行为规范;③纪律总与集体内部惩罚相关,有强制性。 不难发现,就纪律的这三个实质特征而言,若剥离出“集体”这个限定,并换为“国家”或“社会”的话,恰与法律吻合。这种吻合并非巧合,从法律的一般发生、成长历史来看,事实上许多法律也就是从纪律演化而来的,仅其适用范围由“集体”扩展至“国家”或“社会”而已。 既然这样,法学理论中针对普遍行为规范所常用的那些规范分析方法或许用在评价纪律上也是可以取得一定效果的。 二、没牙的老虎?----对“跑官禁令”的制度分析尝试 在法学理论中,常用的制度分析方法各类很多,依其认识论根源大致可分为正当性分析与效用分析,前者在宪政环境下主要是合法性(合宪性)分析,包括目的正当性、手段必要性、结果妥当性等维度,考虑到拟分析对象并非法律且国内政治体系中尚无宪政分析的证成基础,采用效用分析可能更加合适。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ffb4af2d2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