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民俗文化研究杂谈 庆阳民俗文化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老一辈民俗文化大家的不断努力和付出,直到近年来随着香包节举办开始被外界了解,但庆阳民俗文化在称谓和定义方面由于学者研究方向不同导致混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表述。影响到了外界对庆阳民俗文化的误解。为弥补庆阳民俗文化方面相关的空白笔者现将庆阳民俗文化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和定位。欲通过定义,以及庆阳民俗文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庆阳民俗文化价值和现状的介绍。以达到这一目的。 研究发现,所谓庆阳民俗文化就是官方宣传的庆阳香包艺术文化,通俗的定义是这样的,庆阳民俗文化是指以庆阳香包,剪纸,皮影,刺绣,泥塑,根雕等为代表的物质形态的和以庆阳皮影道情,陇剧,杂曲,民歌,荷花舞,唢呐艺术,徒手秧歌,社火等为代表的非物质形态的,并在此基础上,伴随着人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活动,所形成的一系列的民间文化风情。 下面笔者谈谈庆阳民俗文化的形成,英爱说庆阳民俗文化的形成与庆阳的地理位置以及中国大范围的民族融合,人口迁徙,文化交流有密切的关系。下面就是从几个方面来谈庆阳民俗的形成。 (1) 庆阳民俗主干在庆阳,是远古文化的传承。庆阳在远古时期,植被茂盛,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易于开发从事采集和农业生产。因此在庆阳的土地上便留下了许多远古人类的足迹,庆阳是炎黄部落生息的地方,仰韶文化区,并且是周先祖生息的地方,中医鼻祖歧伯与皇帝论药,公刘劝课农桑。使之庆阳人祖辈保留下了,勤劳,朴实,持家的品质。这些先民的活动给庆阳民俗文化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浓郁的原生态文化气息。庆阳香包有叫“绌儿”,取意绌这个动作。绌是远古人类缝制兽皮的方法。用粗线将布穿到一起。庆阳香包制作就保留了这一原始的动作。可见民俗文化气息的浓郁。 (2) 庆阳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于陕西,宁夏接壤。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历史上,生活在农耕区的汉民族与生活在畜牧区的少数民族各自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都要首先抢占这里。西北少数民族要进入中原,庆阳是唯一通道,而中原汉民族政权要控制周遍少数民族也必须先控制庆阳。加之在西汉,隋唐时期,庆阳有是国都腹地,地理位置更为重要!我们知道、军事的冲突伴随着文化的对撞,这虽给老百姓带来了多在多难,但也造就了庆阳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兼容并蓄的品质。我们知道,秧歌本身来源与南方,是人们在插秧的时的一种农间活动,今天的庆阳徒手秧歌能成为庆阳民俗文化一绝,就是在陕甘宁边区的时候传到了庆阳,。秧歌传到庆阳是红军战略转移的军事活动造成的,但这种文化活动却在庆阳生根发芽,并具备了黄土地独特的美。成为庆阳民俗文化一绝2002年庆阳被中国民俗协会命为“徒手秧歌之乡”。 (3) 历史上大的政权新起和消亡,加剧了民族融合,人口的迁徙,给庆阳民俗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机遇。曾是匈奴、羌、戎、狄,鲜卑等民族交往及古老秦陇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之地。历史上炎黄部落在这里活动,到夏商时期,这里是西周先祖的生息的地方,周先祖在这里繁衍生息,建立了古国。庆阳一代就是古时候的北豳国。为周王朝建立积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础,西周建立,势力东移,这里出现了义渠国灭。义渠国在庆阳统治长达5个世纪之久。无论是古豳国还是义渠国,这个时期的庆阳可以说都脱离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到秦汉时期这里回到中原政治文化控制,(这个时期中原文化圈以河南山东为主,历史上成中原地区)这可以说是庆阳民俗文化发展的一时期,各种文化交替控制,但奠定了中原文化为主体性。文化交流稳定,历史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庆阳民俗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里先后被蜀汉和为魏的交替控制,这也是庆阳与西南第一次全方位的交流。(诸葛亮六出祁山,主要战场就在甘肃庆阳,平凉,天水一代)西晋灭亡,五胡乱华,游牧民族政权的前秦,北魏,西魏北周先后相继统治这里。少数民族的统治虽然带来了汉文化的毁灭和人民的苦难,但也给庆阳民俗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民族的融合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各种文化相互影响。这也是庆阳民俗中保留了西域文化特点。到了隋唐中原汉政权强大,庆阳有回到了中原文化的控制下,庆阳民俗中华贵的风格就来源于中原王朝对华贵,富足生活的热爱。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这里先后被宋辽西夏,金交替控制。可以说是庆阳民俗文化交流最频繁的时期。庆阳出土的许多文物都能表现出这一特点。有宋瓷孩儿枕,金朝大钟(宁县博物馆院内),金朝香包(2001年文物工作者在华池县双塔寺塔体内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金代香包。这个香包通体由黄褐色织绵缝制,呈一边平直的椭圆型,玛瑙宝石带链,周边采用传统锁边工艺,附加十字针黄白丝线装饰边缘,底部有写意式的凤爪纹饰。主体为海棠花,是用彩色丝线绣成的。花叶造型从色彩到形态层次分明,富于变化。虽年代久远,仍艳丽如新。因双塔寺建造于金大定10年(1171年),距今830多年,香包至少与双塔同庚,故称“千岁香包”。“千岁香包”的出现,证明香包当时已在庆阳很盛行了。)“千岁香包”是作为教徒心中的珍宝,是献给佛祖的,明清时期的人口大迁徙也帮助了庆阳与外界的联系。 (4) 庆阳出现的许多名人,点缀了庆阳这片土地,增添了庆阳民俗文化的内涵和色彩。并影响着庆阳民俗的形成和发展。香包之所以香,其原始作用不是为了装饰,而是庆阳在远古时期多虫害,人类中医鼻祖歧伯教人用香包装药治病,开辟了中医学的熏疗法。现在庆阳香包里的填充物都有药物。庆阳名人辈出,东汉的思想家王符,明朝前七子领袖,李梦阳,都给庆阳民俗文化形成留下了许多元素。唐朝名相狄仁杰,宋代名相范仲淹,他们虽不是庆阳人,但他们知事庆阳,造福庆阳的故事流传千古。他们的故事走进了地方戏,也走进了妇女手重,香包中的狄仁杰斩九龙图案倍受人们的喜爱。庆阳民间艺人解长春第一个将道观音乐,民间杂曲和皮影联系起来,开创了庆阳的一绝,让这一民间艺术在庆阳有了400多年的辉煌历史。现在庆阳皮影可以说是世界闻名,1987年,环县道情皮影队应邀出访意大利期间,曾巡回世界名城罗马、米兰、威尼斯、佛洛伦萨等13个城市演出,轰动一时,名震域外。 (5) 庆阳是丝绸路上的名城,丝绸之路的开通带来了庆阳民俗文化的更深一层的发展,民俗中不仅有本土文化因素,也有了外来文化的影子。庆阳民间艺术中有许多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题材。在庆阳香包供奉祭祀的用途,在庆阳出土的千岁香包就是用来献给佛祖的,在庆阳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佛可以共处一庙,老百姓心中是不讲究的。可见这种兼容并需的态度是难能可贵的。 (6) 济济重心的南移,政治中心的东移,使庆阳开始被人们淡忘,这里交通不便,文化闭塞,使得庆阳民俗得以保存。尤其改革开放后,交流的不断加深,这里依然能保留这些民俗文化。 (7) 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造就就了庆阳民俗文化,研究庆阳民俗文化,我们不难看出,民俗文化就是来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民俗文化记录他们的生产劳动,喜怒哀乐,是庆阳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庆阳人婚丧嫁娶活动中的离不开民俗文化的。 下面谈谈庆阳民俗文化的价值 (1) 庆阳民俗具有兼容并蓄的品质,在今天价值文化的多元化状况下,各种文化是否能和谐相处,对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如近在中国要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如何理解中国的崛起和中国走出去的战略如何让外国朋友真确看待中国发展,研究庆阳民俗文化和其形成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2) 庆阳民俗文化的形成和他的独特性,对于研究文化的变迁,以及文化和其周围事物的关系有研究意义。庆阳民俗文化依托于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徙和文化大交流。 (3) 庆阳民俗文化本身的艺术性,有可收藏价值,剪纸的工艺美术价值,民歌,戏曲的音乐价值。许多民俗同时也反映个庆阳过去是文化原貌。例如庆阳刺绣中的花瓶的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d057b0240722192e4536f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