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师教育随笔:练就一双“文化之眼” 外行看幼儿教育,总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误解:教那么小的孩子, 只需要一点粗浅的日常生活经验就可以了,不需要太高深的学问,孩 子也不理解。所以,当幼儿园老师很简单。 但近年来,随着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不少人已从教育的专业性上 维护着幼儿教师的尊严:教育本就是一种极深的学问,不仅有专业的 理论,还有专业的技术,不学就不懂幼儿的想法,不学就不了解他们 的发展规律。 但是,仅仅强调教育专业知识和技巧是不够的。几乎所有的教育 情境,都包含更广泛的人类社会生活经验和文化科学知识。幼儿园的 教育活动时常会暴露出教师在相关知识背景上的局限。例如,幼儿在 游戏中自发合作,搭建了一座大桥,教师以谈话的方式来参与,希望 在此基础上达到指导和提升的效果。但谈话总是无法深入,最后导致 意兴阑珊地匆匆结束。教师提出的问题包括:你们搭的是什么?它在 什么地方?你们这个地方搭的是什么?你们怎样搭的?孩子们面对这样 的问题,要么一句话答完,要么就不回答。原因在于,教师在面对孩 子的作品时,不仅没有针对桥梁包含哪些教育价值去分析和思考,而 且自身也缺乏相应的人文和科学知识。也就是说,自己也不懂桥梁。 关于桥梁的知识非常丰富:桥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包括哪些部 分?桥梁的功能是如何通过这些结构实现的?古代的桥梁和现代的桥 梁有什么不同?桥梁对人类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有哪些美好的相 关故事?倒不是说要在这样一个时刻,将这些知识经验一股脑地倾倒 给孩子;而是说,如果教师有着更好的知识储备,就可以更好地回应孩 子,在孩子回答我发现桥的两头都有这个高高的东西时,教师就可以 及时地和他对话了:我知道了,你说的是桥塔,你见过南京哪些桥有 桥塔呢?你觉得它会有什么作用呢? 和中小学不同,幼儿园教师几乎都是全科教师,这意味着几乎对 任何领域都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储备,尤其是在综合课程的背景下。 从这个角度而言,不论是在职前教育还是职后成长,我们的学习都更 应该具有通识的意识。这不仅涉及到是否能给予孩子合适的、正确的 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否引导孩子朝向人类真善美价值的方向去思考和 探索。甚至可以说,不了解人类的文化科学知识,我们就没有办法了 解儿童的天性和能力,因为后者是需要前者来进行分辨和定位的。正 如杜威所言:我认为为了正确地说明儿童的能力,我们必须具有关于 社会状况和文明现状的知识。儿童具有自己的本能和倾向,在我们能 够把这些本能和倾向转变为它们的社会对应物之前,我们不知道它们 所指的是什么。 如果我们具有艺术文化方面的素养,就可以发现儿童作品中蕴藏 着的可以媲美大师的美感和想象力;如果我们具有科学技术素养,就 可以知晓孩子为什么拱桥要建得弯弯的问题背后的价值;如果我们懂 得公平和正义的观念,就能理解孩子要让每个人都有一大幢房子观念 的宝贵几乎孩子的任何问题和观念,我们都能在人类的文化知识和经 验里找到它们的来龙去脉,并且将之化为孩子成长的重要资源。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作为教师,不仅要有着教育学和心 理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永远保持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生活中学习,从书本中学习,和孩子一起学习。用杜威的话来说, 要让我们充分揭示在儿童颇为简单的要求里究竟包括着什么,整个物 理科学一点也不多当儿童在作画或者乱涂一通时,要使我们能衡量儿 童心里所激起的冲动的价值,拉斐尔和科罗的艺术一点也不多我们正 需要练就这样一双文化之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ba0a4abfa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9c.html